《老子》的人生智慧
“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
“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國方略都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的。老子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dǎo)百姓。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做君王的須知民意、順民心,讓百姓自然發(fā)展?!叭ド?,去奢,去泰”,即去掉極端的、偏激的、奢侈的為政態(tài)度,也就是要求君王為政不要對百姓太苛刻,不把個人意志強加給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沒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這樣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誠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誠信,這樣就得到大信。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通過“無為”而達到了最積極的“有為”。
“無為而治”是一種高明的治國藝術(shù)。老子認為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統(tǒng)治者是悠閑地治理自己的國家,很少向百姓發(fā)號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擾,百姓都說自己本來就是這樣。這樣的帝王便可“無為而無不為”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術(shù)的總結(jié)。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國家是非常神圣的東西,是不能勉強去治理的,誰去人為地治理天下,誰就會把天下搞亂;誰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誰就會失去天下,帝王應(yīng)“以無事取天下”?!盁o為而治”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呢?老子設(shè)想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這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戰(zhàn)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樣的社會理想為后代中外哲學(xué)家所借鑒,影響深遠。
“復(fù)歸嬰兒”的養(yǎng)生之道
老子認為人可以“長生”,雖然不能像天地那樣“天長地久”,但只要按照養(yǎng)生之道,只要“深其根、固其柢”,是可以“長生久視”的。那么一個人的“根”和“柢”在哪里?人身的“根柢”就是人身清靜的本質(zhì),虛無的本性,也就是人生之“道”。怎樣才能使“根”“柢”堅固呢?老子認為只有回歸到虛靜之“道”,才能“深根固柢”。
養(yǎng)生就在于依“道”而行,如果違背了“道”去“益生”“厚其生”,不僅不能養(yǎng)生,反而加速滅亡。老子說:
蓋聞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第五十章)
善于養(yǎng)生的人,沒有致命的要害,沒有進入死地,所以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怎樣養(yǎng)生?老子是不是說了一些秘訣?其實老子的養(yǎng)生之道與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就是“自然無為”“不爭”“居下”,這也是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養(yǎng)生的基本取向就是“復(fù)歸于嬰兒”“復(fù)歸于樸”“復(fù)歸于無極”“復(fù)歸其根”。老子多次提到“嬰兒”“赤子”,在第五十五章中贊美嬰兒的特性,并分析了原因是“精之至”“和之至”,可見養(yǎng)生首先要養(yǎng)精,首要是和諧。不要使自己強壯,因為“物壯則老”,要像嬰兒那樣柔弱,才能長壽不老。
養(yǎng)生實際上分為養(yǎng)精、養(yǎng)氣、養(yǎng)神三大方面,老子都作了論述。其中養(yǎng)神是最重要的。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致虛極,守靜篤”“尊道而貴德”“守中”“靜曰復(fù)命”,其實都是在強調(diào)養(yǎng)神的重要性。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可以看成是養(yǎng)神的系統(tǒng)論述。首先要魂(營)魄合一,就是精神專一,不可散失,形神合一而不分離。后來道教引申出行氣煉功的內(nèi)丹功法,專心于一念,意守丹田,神不外馳,形神合一,這是煉功運氣的前提,是第一步功法。第二步是“摶氣致柔”,就是像嬰兒那樣柔弱但卻充滿生機,就是丹道功氣聚丹田,丹田之氣盈滿以后,運營全身,使全身充滿元氣而柔軟調(diào)和。第三步是“滌除玄覽”,就是滌除雜念,只有將紛亂的思緒、念頭以及各種欲望徹底摒除,才能使元氣流行無礙,才能使元神清凈、純潔。所謂“玄覽”就是內(nèi)觀,只有澄明之心才能內(nèi)觀精、氣、神的運行、變化,才能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祛病健身、與天地同壽的目的。
老子的養(yǎng)生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醫(yī)家的養(yǎng)生學(xué)說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僅以養(yǎng)神為例,如中醫(yī)第一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在開篇《上古天真論》中就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后世中醫(yī)無不重視養(yǎng)神。歷代道家、道教更是如此。河上公說:“人能養(yǎng)神則無死。”孫思邈說:“煉氣養(yǎng)神。”俞琰說:“虛極靜篤則元陽真氣自復(fù)也。”道教金丹派周天功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終復(fù)歸于虛無本體,就可以“長生久視”了。
“見素抱樸”的為人之道
老子的“道”表現(xiàn)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人之德”,“人之德”直接體現(xiàn)了“道之德”?!暗馈笔菬o形的,“德”是有形的;“道”是“德”的內(nèi)涵,“德”是“道”的外現(xiàn)。人的德性應(yīng)該反映“道”、服從“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二十一章)
這種德性老子稱為“孔德”(大德)“上德”“廣德”“玄德”。為人處世之“道”就在于要做一個具有“上德”“廣德”“玄德”之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不是刻意地修德,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內(nèi)在的本性,所以才是真正的有德。具體表現(xiàn)就是自然無為、清靜恬淡、虛懷若谷、謙下不爭、少私寡欲,這一切其實都是“道”的外現(xiàn),都是返璞歸真,見素抱樸,回歸到人生的本性之中,老子說: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要表現(xiàn)并保持住人本來純樸、淳厚的德性,要減少自己的私欲。“少私寡欲”不等于無私無欲,不是滅絕人的一切欲望,而是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后不再有別的欲望。老子反對縱欲,反對追求聲色名利。第十二章就指出“五色”“五音”“五味”等會造成人“目盲”“耳聾”“口爽”。老子認為: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人一旦不知足,欲望無限膨脹,就會招來莫大的災(zāi)禍。過分地貪愛、收藏反而招來更大的喪失。所以老子主張“致虛守靜”,內(nèi)心要恬淡、清靜、虛空。因為天道是虛靜的:
天地之間,其猶囊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第五章)
所以人也應(yīng)該效法天道,要放空自己,排除私欲雜念,回復(fù)人的自然本性。老子將為人之道--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歸納為“三寶”,擁有“三寶”的人就是“上德”“玄德”之人。
老子說: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慈”就是慈愛,“儉”就是節(jié)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退后、謙下、不爭。
第一寶“慈”表現(xiàn)出老子對人以及眾生的生命關(guān)愛之心、悲憫之情?!按取笔恰皭邸钡捏w現(xiàn),而“愛”是一切圣人、一切宗教的第一要義。老子講“慈愛”,孔子講“仁愛”,墨子講“兼愛”,釋迦牟尼講“慈悲”,基督講“博愛”,穆罕默德講“普愛”……老子的“慈”表現(xiàn)了一種母性的大愛,是慈母對孩子的愛。韓非子解釋說:
愛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貴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務(wù)致其?!ト酥谌f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韓非子·解老》)
慈母對于柔弱的孩子當(dāng)然是關(guān)懷備至、愛護備至,當(dāng)弱子遇到危險的時候,母親可以毫不考慮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去全力保護孩子。而在危急時刻,由母愛爆發(fā)出來的力量是常人無法企及的,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女子雖弱,為母則強?!彼岳献诱f:“慈故能勇?!边@個“勇”不是一般的爭強好勝,更不是逞兇斗狠,而是一種無私無畏的勇氣,是一種在面臨危險時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勇氣。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勇于敢”是指逞兇、掠奪、侵犯別人,其結(jié)果是被“殺”;“勇于不敢”是勇于拒絕,勇于保護,勇于防守。為保護弱小者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大無畏,大慈悲。所以“慈”充滿了悲性、悲情,有“慈悲”的意思,是對母愛的升華?!按葠邸钡膶ο笫潜娚?,是對眾生的寬恕、悲憐。
第二寶是“儉”,就是節(jié)儉、儉約、儉樸,老子還用了另外一個同義詞“嗇”。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薄皟€”和“嗇”是為人的基本原則,人生三大法寶之一。老子要人們愛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要為滿足欲望而浪費財物、耗費精力。當(dāng)然老子并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并不完全否定私欲,而是反對過分沉湎于私欲之中,老子說: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認為“不知足”,不知節(jié)儉是造成一切災(zāi)禍的根源;反之,“儉,故能廣”?!皟€”不僅是為人謀事、養(yǎng)生修身的法寶,而且也是愛國治民的法寶。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孩子說:
靜以養(yǎng)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司馬光說: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訓(xùn)誡示康》)
可見“儉”是修德之本。
第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如果用一個字來表示就是“后”。這是要我們?yōu)槿颂幨啦灰幪帬幭?,要退后、謙虛、忍讓、居下、不爭。萬事萬物中只有“水”具有這一美德,所以老子十分推崇“水”:
上善若水。(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
人要像水一樣居下、不爭、柔弱、謙讓,要低姿態(tài)、高境界。實際人生能做到像水一樣,反而可以無往而不勝、無堅而不摧。老子還要人們: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第二十八章)
就是要后退、守弱,這并不是要人自甘墮落、不思進取。恰恰相反,是為了保全自身、發(fā)展壯大、攻強克剛。這就是“進道若退”??此坪笸?,其實恰恰是前進,是最有智慧的人生之道。正如《尚書》中所說:“滿招損,謙受益?!泵珴蓶|也說過:“謙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老子在說到“后”的作用時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敝t虛、退讓才能成為眾人尊敬、信服、遵從的人。
可見,老子“三寶”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如果拋棄它,是非常危險的: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ǖ诹哒拢?br /> 老子將人生的最高品德稱為“玄德”,將人生的最高境界稱為“玄同”?!靶本褪牵捍炱滗J,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第五十六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消除一切鋒芒和紛擾,沒有絲毫爭強好勝之心,和塵世之人完全相同,與天地萬物齊同。只有在這個境界中,人才能和“道”合一,物我無別,才能成為寧靜、逍遙自在、長生久視的“玄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