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斌,劉碩斌講師,劉碩斌聯(lián)系方式,劉碩斌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國學 領導力 創(chuàng)新思維
4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劉碩斌:關于南師論釋迦佛修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之疑論
2016-01-20 11923

南懷瑾老先生《如何修證佛法》P2、P3:

……我們談到釋迦牟尼佛,在學無想定三年以后,發(fā)現(xiàn)那不是道而丟掉,并不是他沒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丟掉了它。

……佛學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名詞很美?!胺窍搿?,不是我們普通慣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強就說它是一種靈感吧!是一種超越思想的靈感。

“非想非非想定”與“無想定”的這個“定”,完全不同。無想定是把思想完全滅掉,而這個非想是“絕對沒有思想”,可是又不像無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靈感的一種功夫。

注:《如何修證佛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次印刷,1997年第七次印刷,“編者的話”說師1978年在臺北閉關時嗣因某種因緣,抽暇做系列講座,整理之講課稿子。

 

疑論一:何謂“無想定是把思想完全滅掉”、“而是修成(無想定)后丟掉了”?

無想定如是“把思想完全滅掉”,究竟知不知道要滅掉,還只是知道沒有了?如果知道要滅掉,這要滅掉是不是思、想?——可見無法滅掉。如果只是知道沒有,有這清清明明的一念之知(不起續(xù)念)是不是“照”的功夫?如不知,與昏睡、昏沉又有什么差別?道家稱之睡眠為“相似定”。

如是昏沉,那釋迦牟尼佛修三年后“知非即舍”如何能“知非”?沒有見道、證道前是什么讓他知非的呢?換句話說,他又怎么知道不是道呢?

所以無想定是不可能修成功的,并非如師所說“修成后丟掉”,而是根本修不成,永遠是筆糊涂帳。這也正是不究竟法所謂的不究竟之處。正因糊涂、不明,感覺不究竟圓滿,滿腦子疑問,佛祖才要舍。

 

疑論二:“超越思想的靈感”究竟是什么呢?!靈感又是什么?

靈,靈性、靈動;感,感覺、感悟。以靈感立論,似乎有點不可知論,玄而無路。有一個東西要超越,早落二元比量分別上,怎么可能是非非想定呢?也許老先生只是要表明較思想更高明的境界,但這樣用詞后學如何能領會呢,所謂言語道斷吧。

非想,沒有想,沒有起念、續(xù)他念、雜念。如果真的能做到非想,必然一元狀態(tài),即是太極狀態(tài),其實即是禪定態(tài)。既然是一元的,也就沒有想與不想之別,是謂非非想。

雖說太極一元,其實仍是有一念靈明之“照”,只是沒有他念、雜念相續(xù)而已,才能不昧而明。這個能“照”的,在“照”的與之“無極”、佛法之本來面目沒有差別。否則,如沒有這個“明”,是不可能為“照”的,也非真禪定境。

所以非非想定,即不是不想,因還有明照之“想”。

因此說,要能始終在自性中照見一切境界狀態(tài),行真禪定境而精進,須見道后方能把握行得。所以見道后智慧之清凈明照,與非非想定應無差別。

 

疑論三:如何是非想非非想定呢?

非想,也并非沒有想。這與《金剛經(jīng)》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定境應是一致的。所以以我們凡夫眼光,佛祖應世緣行大慈悲,是時刻不離非想非非想定的,即證道后的智慧行愿,定慧等持境界。應機接物于任何緣境。根本不懼分別,不懼煩惱,也不懼法執(zhí)等等,念動于不動中,不造新業(yè)。

后世所謂的慈悲愿行,幾乎難見能于非想非非想定接機之人,雖消舊業(yè),難免又造新業(yè)。即使是善業(yè),要解脫仍是不易,猶如臨濟祖師說的“吹毛用了急需磨”。當然,在慈悲普行或宣講佛法佛理之時,最直接的功德福報就是非常利于當下自己的滯礙融通而開智慧。

見道、證道、成佛的究竟差別,其實終究還是在于任何事理的覺悟、融通、圓滿上。見道后所謂要修為自己的習氣,破執(zhí)時空之障而證道法身空性,圓滿世出世間一切事理起用后才能成佛。不過俱是無始以來業(yè)識造成的無明滯礙,于任何千萬細行處,理事不能融通圓滿之故。

因此,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不過是以論定境來闡釋佛法修證成佛過程智慧狀態(tài)而已,并非不含清晰的佛理,如果似是而非,也許不利于后學者。

以上乃個人淺見,僅供修學者印證參考。

 

 

劉碩斌  2008、5、16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