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帶著讀初一的兒子來我辦公室??茨赣H,很健談,也很有氣質??春⒆右?guī)規(guī)矩矩,斯斯文文,但稍顯老成,不緊不慢,似乎缺少一點少年的朝氣。經(jīng)過簡短交流了解到,這位母親以及孩子父親都是單位的領導,文化水平都很高,對孩子的教育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母親告訴我,孩子成績在班級中下水平,數(shù)學竟然不及格,更想不到的是,孩子怎么一點都不陽光。這么一說,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斷,孩子確實不活潑,更不要說開朗了。父母以為孩子性格內向,在家比較沉悶,所以寒暑假或其他時間總會帶孩子到外地旅游??墒窃诼糜芜^程中,還是看不到孩子喜悅、快樂、活潑的樣子,仍然是一副沉甸甸的心情。母親有點納悶!最后,我問孩子說:按常理,到外面旅游,美麗的風景,應該讓我們感到欣喜,感到快樂,可你怎么一點活潑高興都沒有呢?孩子的回答讓我頓悟:我怕有什么做得不對,又要給媽媽“教育”了。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span>
為什么在這么有文化素養(yǎng),經(jīng)濟條件也很優(yōu)越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不能充滿陽光和朝氣呢?
一、父母要求比較多
知識水平高,事業(yè)有所成就的家長,閱歷、經(jīng)驗都比較豐富,加上在單位或自己公司是領導,總是以指揮命令的口吻說話,總是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辦,回到家里沒有轉換角色,就會對孩子提出學習和成長的要求。另一方面,憑借著自己的經(jīng)驗,來衡量孩子的一切,總想著孩子可以不要犯錯,避免學習和成長中走彎路,直線到達終點。而客觀的情況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自己探索的,而不是父母給一個固定的行為模式,孩子就能做到不犯錯誤。美國心理學家奧茲拉這樣說,要在重復失敗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整體結構。也就是說,經(jīng)歷多次失敗的孩子最終更容易成為少失敗的優(yōu)秀的孩子。父母害怕失敗,或者父母以為孩子不用經(jīng)歷失敗,就直接成功,這種想法變成對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所作所為就會按部就班,毫無生氣。結果呢,孩子一旦出現(xiàn)失敗,就會害怕得再也不敢做什么了。
二、父母包辦比較多
父母能力強,事事總希望孩子做到完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不會到會,必然經(jīng)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甚至很緩慢。當父母沒有耐心地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達不到自己想象的目標時,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父母直接包辦或替代。簡單舉個例子,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在許多公共場合都會遇到熟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向孩子問話,因為孩子回答有點遲,或者擔心孩子回答不理想,父母此時按耐不住,就不恰當?shù)刂苯訋椭⒆踊卮饐栴}了。在家也一樣,本來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起居,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安排的,起床、睡覺、整理房間,然而父母卻一律包辦,以為這樣便是愛孩子,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結果是孩子變得慵慵懶懶,缺乏主動和上進。
三、父母鼓勵比較少
因為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多,期望比較高,巴不得孩子馬上變成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優(yōu)秀完美,這樣就會有一種心理,孩子始終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這樣問題就產(chǎn)生了,孩子每次小小的進步,在父母的眼里是那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更不要說得到表揚鼓勵了。殊不知,參天大樹也是歷經(jīng)歲月一天天慢慢長成的。孩子經(jīng)過努力,取得進步,哪怕一點點,他也滿心希望得到嘉獎,但在父母眼里永遠不夠,始終沒有達到表揚的份。這種情況使得孩子得不到肯定,內心得不到滿足,以為自己能力差,懷疑自己?;蛘吒械绞?,努力付出絲毫沒有回報,就會失去動力,消極面對。加上有時父母還要指責,那倒不如放棄努力,以保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