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邦這次給了韓信三五萬兵力,與對手相當,但這是個相當艱巨的任務(wù)。
從地理位置上看,魏國北與趙、代兩國相接,西有黃河天險為屏障,魏國安邑是河東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漢軍一旦攻魏,魏國很可能會迅速聯(lián)絡(luò)趙國和代國來共同抵抗。這樣魏北面有趙代為后盾,西面依據(jù)黃河沿岸的重要渡口并以安邑為指揮中樞,就能牢牢扼守黃河沿岸,阻止?jié)h軍渡河。從地理上看,魏國易守難攻,占絕對優(yōu)勢。
在這種情況下,魏軍必欲與漢軍打持久戰(zhàn),拖垮漢軍;而從漢軍角度,則宜速戰(zhàn)速決,以奇兵突襲魏軍的指揮中樞——安邑。
于是,韓信率兵出發(fā),直抵魏軍據(jù)守的黃河要津——臨晉津。
韓信到了臨晉津,擇地安營,故意派兵大張旗鼓的趕辦船只,讓對面的魏軍對漢軍要強攻臨晉津深信不疑。暗中卻派遣干員喬裝探察上流形勢。不久探兵回報,對面河岸要津幾乎都有大量魏兵把守,但是在上游的夏陽,由于附近船只太少,渡河不便,所以把守的魏兵很少,守備空虛。
韓信立即命令曹參和灌嬰制做了大量的大木罌筏。當天黃昏時分,韓信突然點兵。留下幾千兵馬,交給灌嬰,并強調(diào),“只許朝對面搖旗擂鼓,制造聲勢,守住船只,絕不能擅自渡河,違令者斬首?!?/span>
接著,韓信親率大軍,乘夜急行,前往夏陽。一到夏陽,立即將所帶大木罌筏放入河中,每罌裝載兩三名士兵,四平八穩(wěn),渡河時不會傾覆。士兵就在罌內(nèi),用械劃動水,自然過河。兩三萬大軍就在夜色掩護下偷渡黃河,奇襲夏口。
而后,韓信大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側(cè)后方突襲臨晉,并在東張地區(qū)擊敗魏軍,攻站了要地安邑。
韓信的這一系列突襲,讓魏王和大將柏直猝不及防,倉促間被迫轉(zhuǎn)移兵力以救安邑的危急,導(dǎo)致大軍主力往返奔波,疲于奔命。
漢軍襲占安邑,立即又向從蒲坂北進的魏軍進攻。兩軍在安邑西南地區(qū)交手。漢軍曹參部從正面進攻,灌嬰騎兵包圍側(cè)擊。魏軍步兵很快被曹參擊敗,騎兵也被灌嬰擊散,魏軍逐漸陷入包圍之中。魏將王襄被俘,魏王豹率敗軍東走曲陽,再度被擊破,魏豹逃至東垣(今山西坦曲)被漢軍所擒,魏軍全軍覆沒。
安邑之戰(zhàn)是韓信的第二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通過這場勝利,他不僅俘獲魏王、平定魏地,讓關(guān)中側(cè)背的威脅頓時解除,實際上也解除了劉邦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集中力量對楚作戰(zhàn)了。這就讓韓信在漢軍中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軍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