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抱怨還只是穩(wěn)固好工作的第一步,緊接著,我們還得先學會做一匹少吃草甚至不吃草也能快跑的馬兒。
安邑之戰(zhàn)勝利后,韓信立即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wù)——繼續(xù)攻打更為強大的趙國和代國。聽到這個任務(wù),韓信等著下文,看看劉邦這次會給他增調(diào)多少兵馬??墒?,傳令兵卻沒有了下文。韓信這一驚不小,顯然,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不過,這也恰恰是韓信兵法光芒四射的機會。
最基礎(chǔ)的問題就是兵,從什么地方弄到兵、組成軍隊?此時韓信手中只有兩萬余兵馬,而趙國和代國現(xiàn)在是以逸待勞,且兵力在二十萬以上,個個精兵強將。僅憑韓信眼下的疲憊之軍去進攻,難度實在太大了。
韓信現(xiàn)在也明白了,劉邦是不可能將滎陽的一兵一卒調(diào)給他的,不僅因為劉邦對付項羽非常吃力,更重要的還是對韓信不夠信任。唯一的辦法是從別處調(diào)兵。于是,韓信想到了張耳,劉邦也爽快地答應(yīng)了。
劉邦之所以會同意,原因很簡單:其一,張耳在滎陽,對他自身也幫不上什么忙;其二,張耳兵力不多,基本都是家丁衛(wèi)士,這些人在他劉邦眼里就不能算是兵。既然韓信要,那就給他吧。
而韓信之所以請求張耳同往,原因有三:其一,張耳熟悉趙代地形;其二,不管怎樣,張耳手下也能帶部分士兵過來,補充軍隊兵力;其三,更深層的原因在于,進攻趙代所面臨的核心對手陳余是張耳的死敵,而且張耳非常熟悉和了解陳余,因為這二人曾是刎頸之交,只是在鉅鹿之戰(zhàn)后反目成仇。此時韓信要以極少的兵力討伐強大的趙國,張耳確實是個非常不錯的幫手。
與張耳合兵之后,韓信的壓力和困難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陳余并不簡單,也經(jīng)歷過大大小小無數(shù)次戰(zhàn)役,雖說沒有項羽的勇、韓信的智,但也絕不是泛泛之輩。其次,與安邑相比,趙代占據(jù)了更有利的地利優(yōu)勢,易守難攻,尤其是趙國,要攻打趙國必經(jīng)井陘關(guān),井陘幾乎是唯一的通路,這樣,韓信慣用的聲東擊西之計在此將告失效。更重要的是,趙軍中還有個軍事戰(zhàn)略高手——廣武君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決定先避開趙國,攻打代國。因為雖然陳余是代王,但其本人并不在代國,只是派夏說鎮(zhèn)守代國。在張耳的協(xié)助下,韓信急行軍突襲了毫無準備的代國,生擒了夏說。韓信在代國獲得了幾萬降兵,大大充實了兵力。此外,代國雖弱,畢竟是陳余的屬地,所以此次陳余雖然沒有受到直接的軍事打擊,但從心理上已經(jīng)遭到重創(chuàng)。
韓信得到兵力的充實后,攻打趙國的困難似乎就小了一些。但是讓韓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邦的傳令兵又來了,除了了一道不疼不癢的口頭表彰,還帶來了一個命令——抽走韓信剛剛建立起來的幾乎全部精銳部隊,而且,還得繼續(xù)進攻更為強大的趙國。
韓信雖然在心中已經(jīng)燃起熊熊怒火,但他依然清楚這是為什么——劉邦懼怕韓信成為第二個魏豹,獨立成一匹獵狗甚至是更可怕的獅子。
無奈之下,韓信開始了就地征兵,甚至連囚犯也算上了,終于湊了兩萬多雜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