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是中國老百姓對食肉鳥類——猛禽類的一個統(tǒng)稱,東北人稱之為“老雕”,座守威虎山的匪首就被老百姓稱之為“座山雕”;在西藏,藏族民眾又將鷹稱為“圣鷹”,人死以后,親友們要為他舉行宗教儀式,然后,葬尸人將尸體背到“天葬場”,進(jìn)行捶擊,供鷹啄食,聽起來十分恐怖,但是人們認(rèn)為,鷹啄食的是死者的“罪惡”,啄食得愈干凈,死者就能愈快“升天”;還有一些地方將鷹稱為“鷂子”,主要是因看到它撲食食物的模樣;還有一種叫鶚的鷹。因主要以捕捉魚類為食,又叫“魚鷹”,人們也將它馴養(yǎng),用于捕魚。
中國的古籍很早就對新疆的鷹有過記載。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山海經(jīng)》的《北山經(jīng)》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敦薨之山“其鳥多鳲鳩”?!岸剞啊奔唇裉斓牟┧跪v湖,“敦薨之山”也就是博斯騰湖水源之地——天山?!胞\鳩”是一種以尸體為食物的鳥類,它當(dāng)然不會與溫順的斑鳩為一類,而是鳥類中的猛食——鷲類。
清代末年的《新疆圖志》記載了一段流傳已久的故事:在天山托木爾峰地區(qū),過往木扎爾特達(dá)坂的旅人,常常會迷失途徑,這時就只有乞求于“神鷹”了。書中記述到,這種“神鷹”,“大如雕,色青白,或有迷失路徑者,輒聞鷹鳴,尋聲而往,即歸正路?!逼鋵?,這種“神鷹”,就是鷹中的鷲類或雕類,它們靠啄食道途中牲畜尸體為主,因此,依靠它們的鳴聲就可以使你尋找到道路,故人們敬之若神。
鷹以肉為食,聽起來很恐怖。有一句成語叫“弱肉強(qiáng)食”,這是自然界的一種生存法則,也是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內(nèi)容。試想,在高山上,如果尸體橫陳,腐爛的尸體不僅帶來惡臭,而且污染了環(huán)境。除去這些尸體,才能保障青山永續(xù)。鷹就是承擔(dān)了這種保護(hù)環(huán)境的重任,所以,人們又將它們稱為“高山清道夫”。在這一意義上,食肉的鷹理應(yīng)獲得我們的尊重。
新疆生態(tài)類型多樣,山地、平原、湖沼、荒漠、綠洲,應(yīng)有盡有。特別是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三大山系和準(zhǔn)噶爾西部山地,山地面積占到全區(qū)土地面積的40%以上。而且,新疆日照長,天高云淡,為鷹擊長空、自由翱翔,創(chuàng)造了十分優(yōu)越的條件。因此,也構(gòu)成了鷹種類的很多,成為了中國的“山鷹圣土”。
被統(tǒng)稱為鷹的猛禽類,在鳥的分類上包括兩目三科。其中隼形目,又稱為鷹形目,包括鷹科和隼科;另一個目為鸮形目,在新疆只有一個科,即鴟鸮科,鴟鸮科也與鷹掛上了關(guān)系,因它們大多有貓形臉,老百姓也將它們通稱為“貓頭鷹”。
鷹形目在全世界有5科289種,我國有其中的2科61種,新疆記錄則有2科40種,占中國種數(shù)的2/3。其中鷹科有29種,隼科有11種。鸮形目全世界有2科134種,中國有2科27種,新疆有1科12種,占中國種數(shù)的44%。新疆猛禽類都是國家重點保護(hù)動物,其中Ⅰ級保護(hù)5種,都是鷹科鳥類,有金雕、白肩鵰、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鷲,其它全部為Ⅱ級保護(hù)。
真正的鷹其實應(yīng)該算是鷹科的鳥類。大型猛禽都集中在鷹科,有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鳶、大鵟、禿鷲、兀鷲、胡兀鷲、高山兀鷲等10種,占了鷹科鳥類的1/3以上。小型的有蜂鷹、褐耳鷹、普通鵟、小雕、魚鷹等。用蜂與鷹相連。是比喻其小,如世界最小的鳥蜂鳥一樣。不過,最小的鷹應(yīng)是褐耳鷹,體長還不及24厘米。其他則是中型的猛禽。體型最大、性情又最兇猛的要算是金雕了,金雕體長近一米,翼長在70厘米左右,雙翅展開,連同身軀,幾近兩米,飛翔在天空,活脫脫一個“空中霸王”。金雕又名鷲雕,鷲的兇猛、雕的巨大,都體現(xiàn)了它的身上。
隼科鳥類多為小型猛禽,特別狹長的翅、相對較短的尾、快速的飛行、繁殖期頻繁的鳴叫,使它易區(qū)別于鷹科和鴟鸮科的猛禽。它體型的較小,使人們易于捕捉馴養(yǎng),尤其是其中的獵隼,在阿聯(lián)酋等阿拉伯國家,被炒作到了兩萬美元一只,靠石油暴富的酋長們,以出門時肩上站一只獵隼為榮,顯示其主人的高貴身價。獵隼又被馴養(yǎng)來傳遞毒品。在高昂價格下,刺激了一些不法分子冒極大風(fēng)險走私,又使獵隼面臨了種群覆滅的危險。隼的活動場所,除山地外,更多是在山前戈壁、荒漠草原、綠洲外緣。為了恢復(fù)和保護(hù)以隼為主的鷹形目鳥類種群,昌吉州的奇臺縣還辦了一個鳥類養(yǎng)殖場。
鸮形目的鳥類,與鷹形目差異很大,不過,因它們“貓頭鷹”的列名,以及以動物為食的特性,又與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特別有趣的是,新疆哈薩克族婦女帽子上的羽毛妝飾,被稱為“鷹毛”,其實,它并不是真正的鷹科或隼科鳥類的羽毛,而是“貓頭鷹”,即鸮類鳥的羽毛。鸮為了無聲接近食物,全身包括腳爪都覆被了厚厚的羽毛,可以消除振翅產(chǎn)生的響聲,它們還有數(shù)達(dá)12枚的較長的尾羽,十分好看,插在婦女的帽上也增添了更多女性的嫵媚。
鷹科鳥類鳥類基本在白天活動,視覺非常敏銳,在很高的天空即能看到地面的獵物。它們都善于飛翔,能很好利用山地上升的熱氣流在高空或翱翔、或盤旋、或駐停,看準(zhǔn)獵物后,能急速向下俯沖,地面動物常常防不勝防,成為它們利爪下的犧牲品,不過,它們更多的是捕食死亡、傷病的動物,充當(dāng)“生態(tài)清道夫”的角色。
隼科鳥類捕食特點與鷹科鳥類相近,不過,它還多一種本領(lǐng),能捕捉空中食物,即鳥綱中的其他遠(yuǎn)親鳥類。但是,因其身軀較小,則以小一點的嚙齒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為食,目標(biāo)也包括人類飼養(yǎng)的家禽,以及昆蟲。
鸮形目鳥類同樣是肉食性鳥類,食物以鼠類為主,還有昆蟲、蜥蜴、魚、小鳥等。以鼠為食,應(yīng)了貓頭鷹的貓姓,如《貓和老鼠》中的湯姆和杰克。至于人們常說的貓頭鷹是“晝伏夜出”并不完全準(zhǔn)確,只有其中的部分種類,如縱紋角鸮、紅角鸮、長尾林鸮、長耳鸮、鬼鸮等具夜行性,還有兩三種白天、夜間都行動,其他均在白天行動。
新疆的多鷹,也在一些民族、一些地區(qū)形成了特有的鷹文化,人們的生活緊密的與鷹結(jié)合在了一起。尤其是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有“云彩上的民族”之稱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新疆13個世居民族之一。新疆塔吉克族現(xiàn)有4.54萬人(2008年),比1978年整整翻了一番,他們中的60%生活在喀什地區(qū)的塔吉克自治縣。長期在高山地區(qū)的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完全適應(yīng)了高山環(huán)境。他們自古與山鷹為伴,鷹成為了他們心目中英雄的象征。塔吉克牧民最喜愛的樂器,是一種短笛,名叫“那藝”,那藝是采用鷹的翅膀骨制成,因此又稱為“鷹笛”。在生活中,塔吉克人們創(chuàng)編了自娛自樂的“鷹舞”,每逢喜慶,他們都會聚集在一起,吹響鷹笛,引吭高歌,情不自禁地模仿雄鷹回旋、飛翔動作,跳起了熱情的鷹舞,場面極其壯觀。
在新疆受鷹文化薰陶的另一個民族是哈薩克族。世襲的游牧生活,讓他們與自然為伴,與自然界生命為友,鷹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動物之一。哈薩克族的小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戴一種紅色或紫色的小花帽,花帽頂端鑲有珠寶、瑪瑙之類裝飾,同時還要插上貓頭鷹的羽毛,哈薩克人將貓頭鷹羽毛看做吉祥之物,是勇敢和堅定的象征,要從小培養(yǎng)姑娘的勇敢精神。
在寂寞的放牧生活中,鷹和獵物既是牧人們的陪伴,還能為他們捕捉到家羊之外的美味食物。為此,哈薩克牧人都練出了獨特的馴鷹術(shù)。他們在用網(wǎng)、夾子、套子等捕捉到鷹后,對大鷹先罩上皮制的眼罩,雛鷹則關(guān)在籠中馴養(yǎng)。然后,將鷹綁站在一根本棍上,兩頭系繩反復(fù)搖晃,使鷹站立不穩(wěn)、神魂顛倒、頭暈?zāi)垦?,這叫“打威風(fēng)”。在鷹昏倒后,潑涼水讓它醒來,但不給食物,只給鹽水或涼茶。經(jīng)過半個月的折磨,鷹已經(jīng)有馴服的表現(xiàn),可以喂食了。但是喂食不讓它直接入口,而是將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它過來叨食。這時,在已餓暈的老鷹撲食時,將食物拉遠(yuǎn),讓鷹飛來叨食,又不讓它一次吃飽。最后,進(jìn)入野外的實馴,用活物綁在皮上,馴練它去撲食,但要在鷹腿上綁繩,不讓它飛遠(yuǎn)。直到馴至鷹既有捕食積極性,又有旺盛戰(zhàn)斗力時,即大功告成了。這一套馴鷹術(shù),用漢族人的說法,就是先餓其身膚,再摧其心志,無此,不能成其大業(yè)。
鷹的頑強(qiáng)和戰(zhàn)斗力強(qiáng),深受人們的敬仰,人們將勇士比作“雄鷹”,將戰(zhàn)機(jī)稱為“戰(zhàn)鷹”。這種“鷹擊長空競自由”的精神,已經(jīng)深深印烙在了人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