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一) 對萬物有靈的再悟
人的靈魂之謎破解之后,我們再以辯證唯物主義思維對佛教提出的萬物有靈、一體圓融、心物不二這些說法作一番研究和分析。
可以肯定,釋迦牟尼的心物不二、一體圓融、萬物有靈觀點的提出比先前人類的思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先前人類思考的主流是將對象鎖定在客觀方面,不考慮感情、意志、意象,因此出現(xiàn)了靈魂之謎,到今天則走向了純粹的自然科學(xué)。而釋迦牟尼的探討卻加上了人的因素,將人的感情、意像、意志、認識放在世界構(gòu)成的大盤子里來考慮。這不僅是最早的相對論,而且開辟了思維研究的先河。但是,由于理論初建,以及對事物認識的不深刻,他的許多后學(xué)在承認客觀與主觀相互關(guān)系的前提下,又否定了客觀世界的獨立性,認為客觀離開主觀人的意識不能存在,結(jié)果讓人感到并不圓滿,甚至令人感到困惑。
這里的關(guān)鍵是把人類個體的主觀世界與整個人類的主觀世界混淆到了一塊。并且由于沒鬧清意識存在的鏈條因而放大了意識的能力,說它可以超越物質(zhì)而存在。一般唯物主義者則相反,在沒搞清問題根本的前提下,只是一味地予以否定。
我們不妨按照如下思路來分析這一個問題。既然客觀離開主觀人的意識不能存在,那么,一個人的主觀世界滅失之后,他先前所認識到客觀世界是否也滅失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從人類個體的主觀來說。同理,整個人類的主觀世界滅失之后,其先前所認識到的客觀世界也是自然存在的。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理解,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一個人的主觀世界滅失之后,他先前所認識的客觀世界(對象)并不與之一起滅失,而還會自然存在,但相對他來說,他所認識到的客觀世界(對象)是與他一起滅失了。因為他的主觀意識沒有了,意識的對象也就隨之消失了。這是佛教的思考,是佛說的不可言說的境界(道教不可名)。這種說法與上述分析并不矛盾,只是立意不同。前者重在揭示客觀世界的獨立性,后者重在揭示主觀世界能動性,二者異曲同工,但最終都要走向同一個目標,只是在前進過程中,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