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向往長生,智通萬法源流
《西游記》第二回(第九頁)敘述道:孫悟空尋仙覓道,駕著枯松筏子,到了南瞻部洲地界,“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跳上岸來,只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雁,空饸、淘鹽。他走近前,弄個把戲,裝個馬虎,嚇得那些人丟筐棄網,四散奔跑。那跑不動的就拿住一個,剝了他的衣裳,也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說。朝餐夜宿,一心里想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長生)者。正是那: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從這段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的遠大志向。和孫悟空相反,世人卻都是為名為利之徒,對此作者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尤其在下邊的詩中,嘲諷了人們的貪得無厭和無可奈何,一是人們執(zhí)迷于營營茍茍的凡俗生活,一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因衣食而奔忙,以致?lián)p害身體健康,不知何時成為閻君的取勾對象。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也是生產力不發(fā)達的一種必然結果。在這種大背景下,能夠舍棄享樂安逸和榮華富貴,去尋求長生不老的大道,就更顯得難能可貴。當然,事實上很難有這種長生不老的仙方。但通過探索,古人的某些養(yǎng)生方法確實有益長壽,如各類體育鍛煉,氣功鍛煉、講究飲食、講究為人處世,甚至包括道德修養(yǎng),也是有益人們健康生活的。而根據“長生不老,久注天人之間、不生不滅、與天地日月同壽”的說法,那些人們所敬仰的英雄豪杰,有益人類進步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人才、大才就是人們推崇的仙、圣、神、佛。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與日月同輝。詩人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解釋,就為仙、圣、神、佛賦予了更積極的意義,從而把人們對英雄、偉人與仙、圣、神、佛的尊崇統(tǒng)一了起來。事實上,人們早就是這樣做的。歷史上的仙、圣、神、佛幾乎都是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例如神話時代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后來的關公、濟公,千百年來,他們在人們思想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給人們以很大影響。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們神通廣大,來無影,去無蹤,但卻能給人們以鼓舞和保佑。這種鼓舞和保佑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現(xiàn)象,是人類思維自我激勵、自生自長的一種功能。是人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具有的溝通天地人我的特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