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街商鋪是古代就有的傳統(tǒng)商業(yè)形態(tài),為人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直至今天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現(xiàn)在既有超市、商場、購物中心的包圍,又有電商的沖擊,可以說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差不多到了“賠本賺吆喝”的艱難境地。
然而,沿街商鋪是無數(shù)家庭賴以生存的根本,我們也沒法想象一個城市里沒有了沿街商鋪會是怎樣的冷清。那么,沿街商鋪就必須從大型賣場和網(wǎng)上商城的夾縫里突圍出來,而O2O說不定能提供這樣一個機會。
O2O可以為街鋪做什么?
對于O2O和零售的結合,或許有的人會大翻白眼甚至不屑一顧,覺得那些個大型商超都只能和O2O碰出零星火花,沿街商鋪憑什么靠O2O燒出一條突圍的路。
要筆者說,O2O和沿街商鋪走到一起算是門當戶對,對彼此而言都是守得云開見月明。O2O最擅長的就是資源整合,而沿街商鋪相對于其他商業(yè)形態(tài)的最大弊端就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zhàn)。
大膽想象一下,一旦沿街商鋪利用O2O形成了同盟,就可以共享資源、共享客流、共享信息。
賣衣服的可以幫顧客從其他店找到最搭的鞋子、包包、飾品;
做餐飲的可以為情侶適時送上玫瑰花、電影票;
做美甲的可以為顧客推薦靠譜的發(fā)型師、護理師、足療師……
當然,O2O可以做的絕不會只是這些,還可以在宣傳、促銷、服務等各個方面實現(xiàn)互利互補。
然后問題來了,沿街商鋪要怎么做O2O?
街鋪可以這么做O2O
O2O和零售走到一起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總是不怎么對勁。無論是“手機支付+便利店”,還是“傳統(tǒng)商超+線上引流”,都沒能真正攻破消費者的防線,以提升銷售額。究其原因,可能是火力不夠猛,也可能是打偏了。但無論如何,街鋪要做O2O得走出一條新路來。
一個區(qū)域內(nèi)的街鋪要借助O2O模式形成攻守同盟,最簡單而又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說得高大上一點就是搭建出一個“云端”。在“云端”,街鋪們可以看到彼此售賣的商品,可以自由發(fā)布信息,可以互相交流。形象的說,就是“我的是我的,你們的還是我的”。這樣,還有難做的生意么?
可是,“云端”怎么搭建?不是電腦連上網(wǎng)就有的,不是花錢就能搞定的,而是有科技含量的技術活,是基于新思維的全新零售模式。其實,最近出現(xiàn)的“淘實惠”智慧商店倒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通過遍布各個場所的電子貨架編織出一個巨大的平臺,而電子貨架可以陳列的商品數(shù)量和種類是無限的。
對于街鋪而言,只要在店內(nèi)安裝上一臺電子貨架就可以和O2O搭上邊了,也可以提升銷售額了。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想要真正走上零售O2O之路,搬進來的就不只是一臺電子貨架,而是“淘實惠”模式。
O2O能夠成為社會的一個焦點,就不應只是一個噱頭。它和街鋪的結合,很可能會孕育出極大的商機,而無所不在的街鋪會讓O2O走多遠,恐怕不是我們現(xiàn)在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