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格局”的養(yǎng)成,和下面兩件東西有關,如果你經(jīng)常往這兩方面上去思考問題,格局自然而然就會大起來:
一曰“歷史的深度”。就是我們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是看它短期的成敗、得失和榮辱,還是能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價值和意義??赡苤跎夏承┡笥眩瑫榻裉於读藗€機靈并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過,十年前的自己,在遙想十年后時,理想中的你是現(xiàn)在這個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樣子嗎?或者設想等到十年以后,那時的你再來看今天所做的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發(fā)揮了什么樣的意義?
二曰“世界的寬度”。也許我們會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辯論中說得對方啞口無言,或者在一次考試中拔得頭籌,或者被某位師長夸贊為天資聰穎、前途無量。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僅僅因此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時此刻,世界的某個角落,也許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也許在波士頓的一間公寓,也許在日內(nèi)瓦的一間實驗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棟隱居的木屋中,有一個和你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正在構(gòu)思一件偉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醞釀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而你對此全然無知。你只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這個小王國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對“歷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寬度”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可以指引我們走向一個更寬廣和開放的心智,養(yǎng)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這個東西,也與你的天賦有關,與你的遭際有關,與你的命運有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你無法安排和設計你的天賦和命運。
事實上,說到“格局為何”,電影《一代宗師》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謂“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我想在此基礎上稍做發(fā)揮,提出四個層次的格局來,并從“目標”、“眼界”、“信念”這三個維度來闡釋這四個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即“看不見”)
目標:無目標或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為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等流行文化所潛移默化傳遞的價值觀為典型。實際上這類人并無穩(wěn)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誘導和說服,故經(jīng)常大呼“毀三觀”。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標:作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與逐利相關聯(lián)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系。
信念: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標:“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為劉易斯·科塞的著作(理念人(豆瓣)),即指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
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tǒng)地鉆研,并常常能提出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價值就在于追尋真理之美,與此相應的,并且必須保持內(nèi)心的誠實。我在「與世無爭」的人真的與世無爭嗎?這個問題中就談到了三位這樣的人物:維特根斯坦、哥德爾和埃爾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眾生”)
目標: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的目標。
眼界: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個人對整個社會富有責任,應該努力地去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樂家、哲學家、醫(yī)生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阿爾貝特·施韋澤)。
如果我們從人群中隨機抽取1111個人,那么有可能,其中1000個人是盲眾,100個人是逐利者,10個人是理念人,而還有一位是至善之人。當然,并沒有必要倡導人們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發(fā)展。因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應該是從你自己內(nèi)心出發(fā)的選擇。
如果說在零度格局下,盲眾看到的是幻像和噪聲,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整個人類之間的紐帶。
正如偉大的史懷哲所說:
人不能只為他自己而活。我們必須認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貴的,而我們和所有的生命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這種認知指引了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系。
這就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