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公民,普穎華很少回望祖輩曾經獲取過榮華富貴的紫禁城,也不愿在冤魂中感受皇權威嚴。被稱為“愛新覺羅家族最后一個文人”的普穎華是孫子兵法研究專家,國家數字圖書館館藏著作作家。 普穎華祖上屬鑲白旗,是八旗里的上三旗,祖母早年在慈安太后宮中任較高的職位,境遇較好,祖父則是內務府官員。旁人道聽途說的故宮秘聞,不過是她家族里隨口拈來的日常瑣事。
她的家族屬于東宮派,家里人經常談論西宮慈禧的暴虐。比如,西宮一個宮女打碎了一個碗,東宮慈安太后就趕緊派人送去一個頂替,以防該宮女被活活打死。家里人總說如果慈安當政就很好了,而慈禧則是狐貍精。
不過,慈禧當權并沒有影響普家生活,從小普穎華就聽說,宮里有了什么好東西,自己家里都或多或少會得到賞賜。
到了普穎華父親這一輩,則經歷了一個家族的轉折期。父親沒有更多地在私塾里接受教育,而是非常積極投入了官學,并成為當年第一屆北京警察學校的畢業(yè)生。十幾歲開始,從站崗的衛(wèi)兵做起,父親早早脫離了一個八旗子弟提籠架鳥的生活,而且思想激進,“五四”運動時曾經參與過火燒趙家樓,后來又加入了國民黨,追隨孫中山先生。他給女兒起名普穎華,希望女兒保持新鮮、激進、敏銳,他告訴家人,普姓是普通的普,就是要學習過普通人的生活,并積極對女兒進行平民化的教育。
剛解放時,不到10歲的普穎華跟著父親到故宮參觀,聽父親講祖母在東宮里的生活。父親提醒女兒,當踩在故宮金磚上的時候,要想著每塊磚上都立著一個冤魂。皇宮可怕的等級制度摧毀了很多人,即使是自己祖輩已經在宮里獲取了榮華富貴,但也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
普穎華說,故宮對她而言一直是作為王權的象征,永遠讓她感到統治的殘酷,而被統治者總是處于無可奈何的悲哀中,所以,潛心研究歷史的她,作品里充滿了對平民的同情與關愛。
雖然家族沒落了,但是并沒能與政治逃脫干系。文革時,普穎華的父親含冤去世,到現在都找不到墳塋,家里的宮中遺物也被抄走。如今,普穎華的住所區(qū)域據說曾經是其祖墳所在地,不過曾經富貴的祖墳早已沒有了蹤跡。
看淡了歷史的起落,普穎華選擇了散淡的學者生活,不問政治,工作中連小組長都不肯做,也甚少涉及故宮,“除非萬不得已,我絕對不去故宮,因為它不屬于我,我不愿意在冤魂中感受皇權的尊嚴。”普穎華說。
中國著名孫子兵法與商戰(zhàn)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未來學會軍事分會常務理事,多年從事講學與著述,被國際評論譽為具有開拓性的中國文化專家,中國經濟戰(zhàn)略研究專家,特別是孫子兵法與商戰(zhàn)的研究獲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認可,擔任眾多企業(yè)高級顧問。著有《白話孫子兵法》、《白話鬼谷子》等軍事著作,主編歷代中國兵法十三冊,同時著有《國學尋美》、《禪宗美學》、《資治通鑒演義》等文化著作。
普穎華教授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精湛的演講才能,是清華、北大等國內知名學府倍受歡迎的專家級教授。曾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國家旅游局、長江實業(yè)、北京航天城、中國建設銀行、華夏總行、蒙牛集團、上海電器、華北電網等國內大型企業(yè)及一些城市的官員講學并提供咨詢;曾被媒體推舉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百名人物,與李嘉城、張瑞敏等并列;2006年12月經中國職業(yè)經理聯合會、中國培訓師協會、《世界華商周報》推舉,榮獲2006年度“中國十大國學應用金牌導師”,在企業(yè)界的影響十分強烈;西方管理學盲目的沖擊中國企業(yè)界時,普教授曾被推崇為傳播中國式管理的智慧之師并做為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成為雜志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