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關鍵的。溝通時,一定會涉及到父母對孩子的評價。
很多時候,大家習慣性地上升到“人格”的高度去評價。比如,不努力,不積極,不主動,不刻苦,粗心,懶惰,等等。
以前,我也是這么做的。讀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不能評論孩子的人格。
評論人格,就是定性,就是貼標簽,就是打棍子扣帽子,上綱上線。必然勾起孩子的底火,必然導致抵觸,必然鬧個不歡而散。
打棍子扣帽子是“文革”時期的流行思維。盡管“文革”結(jié)束這么多年,這種思維在家庭教育方面依然大有市場。這種思維實際上就是:宏觀思維,概念化思維,貼標簽思維。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就事論事。完全是針對人的人格,而不是所做的具體事。
那如何評價孩子呢?
正確的做法是:把對某個人本身(人格)的評價,改成“對某人所做的某事的評價”。就事論事,言之有物,調(diào)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要打棍子扣帽子,否則,孩子不可能服你。
舉例:孩子這次其中考試、填空題忘寫單位、選擇題明要選B卻選A如何評論。一般人都會這么評價:粗心、馬虎、太懶。正確的評價是:填空題忘寫單位、選擇題明要選B卻選A,很可能是孩子沒有養(yǎng)成“做完后再仔細檢查一遍或幾遍的習慣”。把這個習慣培養(yǎng)起來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