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保證轉化效果?
要把線上的人引向實體門店里去體驗,既需要“引流動力”——禮品、獎金或折扣;也需要一些“引流技巧”——先捆綁,后兌現——讓消費者在網上支付一定的金額,到店后給予相應的禮品和折扣。
但是有家衛(wèi)浴公司發(fā)現,很多O2O引流來的顧客,拿了禮品就走,對產品似乎毫無興趣。調查后發(fā)現,是因為禮品價值太高,遠遠超出了消費者在網上支付的價格。
而有些引流活動在網上無人問津,甚至是有人付了“禮品首付”,最后也沒有去店里領取禮品。只能說明禮品價值太低或網上支付價格太低,無法引起消費者的重視。當然,也可能是被人在網上“截胡”了。
經驗分享一:
對于大件商品而言,消費者一般愿意在網上支付100元~150元來購買兌換禮品或折扣,而兌換的禮品價值一般是支付價格的3~4倍。太高,不真實,而且引流的顧客不夠精準;太低,消費者不感興趣,引流效果不佳。
經驗分享二:
事先做好終端店面的培訓和禮品的備貨工作,尤其是店面參與活動的獎罰機制。
O2O的店面執(zhí)行的考核,完全可以通過線上消費者的隨機抽樣調查或網上評價來實現。如果發(fā)現店面出現拒客等現象,一定要嚴懲,因為這直接傷害品牌信任。
經驗分享三:
專業(yè)銷售網站上投放廣告,引流轉化率遠高于大眾媒體?,F在有很多所謂的新媒體的投放渠道,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近期信息獲取行為來找出潛在消費者,并進行針對性的廣告投放,其效果的確優(yōu)于無目標的大范圍投放,但是仍遠低于專業(yè)銷售網絡的效果。
比如,在天貓上面投放的引流廣告CPC(按點擊計費)在3~6元,基本轉化率高于4%,新媒體CPC是1~2元,但轉化率只有2‰,甚至更低。
當然,如果從引流意義而言,何必只用O2O?微信、電子郵件、客戶口碑傳播等,也都是精確引流的方式。
作者 盧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