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暉,劉春暉講師,劉春暉聯(lián)系方式,劉春暉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家庭教育、管理、營銷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劉春暉:教師實用小教法集錦
2016-01-20 3736
(一)、具體教法簡介:


一、導入的方法。


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首要的一環(huán)。


很多教師非常重視新課“導入”的改計,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力求使導入自然、合理,符合學生認識結構和心理特征,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處于協(xié)調、和諧的狀態(tài)。


導語設計的一般方法如下:


1、懸念導入法。


教師精心設計一個緊扣學生心弦的情境或問題,造成學生渴望的心理狀態(tài),使學生欲罷不能,頓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然后自然引出所講內容。


2、抒情導入法。


開講前以飽滿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通過朗讀、講故事等簡短形式,先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將這種情感平穩(wěn)轉移到所講內容上來。


3、誘思導入法。


這種導入一般采取“設問”的方式,提出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探求答案,從而引出所講內容。


4、類比導入法。


有的新課與己學課內容上有相似之處,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由此及彼,產(chǎn)生遷移,從而引出所講內容。


5、勵志導入法。


講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經(jīng)歷,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或采用名人軼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導入新課。


6、目標導入法。


其特點是開門見山,點明課題,明確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然后自然進入“達標”教程。


7、音像導入法。


有些課文,用錄像、影片、圖片、錄音等導入新課,令學生耳目一新,興趣大增。


8、實例導入法。


以學生熟知的生活與實踐中的素材作引子,不僅使學生感知書本知識和現(xiàn)實世界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興趣。


9、提問式導入法。


所提問題要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能觸發(fā)學生的思維,忌搞“是不是”、“對不對”式的簡單化提問。


二、提問的方法。


l、引趣法。


這種提問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要通過提問,激起學生對所講內容的興趣。


2,誘發(fā)法。


通過一個實驗,一次演示,一個發(fā)人深思的故事等,闡發(fā)一個道理或結論,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3、發(fā)散法。


即對于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發(fā)問,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


4、引申法。


設計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按由易到難的原則排列,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聯(lián)系法。


即用提問方式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聯(lián)系實踐經(jīng)驗,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6、分解法。


即采用化整為零、分解難度的辦法,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給學生“輔臺階”,便于學生回答。


7、破題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讀課義的“鑰匙”,以課文為突破口,巧設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8、探究法。


根據(jù)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jīng)過進行探究性設問,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推斷能力。


三、啟發(fā)的方法。


啟發(fā)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激疑啟發(fā)。


其要點是在“無疑處生疑”,從而使一堂課沿著“無疑一一有疑一一無疑”這樣一條“波浪式”的思維路線前進。


激疑啟發(fā)適用于課題導入和講課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分解啟發(fā)。


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內容都可以把知識分解為學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


己知的知識一一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半知的知識一一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讓學生索求結論;


未知的知識一一由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解清楚。


分解啟發(fā)適于講授密集知識內容時。


3、設問啟發(fā)。


根據(jù)教材的邏輯關系,可以把講授內容組織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發(fā)人深省的“問題鏈條”,逐一提出,讓學生回答,從而不斷地誘發(fā)學生思考。


當學生把這一“問題鏈條”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


根據(jù)教學需要,有時這一連串的問題也可由教師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只是為了向學生提供思維線索,指明思維方向。


講授邏輯性強且逐層加深的教材內容時,適于用設問啟發(fā)。


4、反面啟發(fā)。


對于學生反復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可針對學生認識上的片面性和膚淺性,有意識地讓學生“跳陷阱”,以暴露問題。


在學生“碰壁”和“跌跤”后,再用事實使他們恍然大悟,認識到自己原來錯了,錯在哪里?該怎么糾正?


糾正學生常犯的頑固性錯誤、澄清似是而非的問題,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5、類比啟發(fā)。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把同類知識歸納整理,突出兩類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啟發(fā)學生認識規(guī)律、區(qū)別異同、變未知為已知的一種啟發(fā)方法。


當抽象深奧的知識的性質與某一淺顯事物的性質有相似之處時,可用此法使問題直觀化和簡單化。


6、對比啟發(fā)。


有些知識易于混淆,采取對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們的本質差異,從而啟發(fā)學生分清異同點。


7、比喻啟發(fā)。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舉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來講述抽象難懂的知識。


突破教學難點時,此法可以深入淺出地說明其道理。


8、演示啟發(fā)。


即通過實驗演示,啟發(fā)學生獲取有關知識。


演示啟發(fā)適用于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而妨礙他們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細致分析時使用。


9、操作啟發(fā)。


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踐,既啟發(fā)學生掌握某些科學知識,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10、情境啟發(fā)。


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某種知識的特定情境,使之身臨其境,增加感性認識,進而引發(fā)思考。


1l、圖示啟發(fā)。


運用圖示啟發(fā)學生思維,無論是講解概念、法則、定律,還是講解應用題,都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


四、語言表達的方法。


教學語言的表達方法復雜多樣,最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說明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某問題的含義、原因、理由、結果等解釋清楚,或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敘述出來,通常采用此法。


它可分為詮釋說明、分類說明、比喻說明、舉例說明和圖表說明等。


2、論證法。


通常在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斷的正確性或不正確性時運用該法。


3、推導法。


通常在根據(jù)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定律等,經(jīng)過演算和邏輯推理而推求新結論時運用該法。


4、聯(lián)系法。


在使理論與實際、本學科知識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未學的知識與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之間彼此接上關系,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時,采用該法。


5、比較法。


在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似的或不同的事物、概念等聯(lián)系起來辨別其異同時,運用該法。


6、強調法。


在授課中,當某一重要的知識或問題,要提醒學生特殊注意時,采用該法。


7、提問法。


即使用疑問句式或設問語氣,向學生提出問題,以促使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印象。


8、委婉法。


在課堂上,有些話不直言,而是通過迂回婉轉的方式去說。


9、借助法。


為了說明某一問題,借助其它事物、實物、理論、概念、詞語等,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10、綜合法。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把兩種或幾種語言表達方式綜合使用,這種方法,稱之為綜合法。


五、結尾的方法。


l、歸納式結尾。


引導學生以準確簡練的語言歸納概括本節(jié)所講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2、回應式結尾。


所謂回應,是指與教學的起始階段提出的教學目標相呼應。


3、發(fā)散式結尾。


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另起波瀾,發(fā)散開去,引發(fā)學生廣闊的思考,這種結尾方式一定要講究自然熨貼,運用得好,可以誘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但不要搞成畫蛇添足。


4、遷移性結尾。


提供與講授內容相仿的訓練材料,讓學生舉一反三,在新的訓練中鞏固新知識,并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


5、推測式結尾。


有些課文是言已盡而意無窮,在講讀結束時可引導學生進行推測性想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6、延伸式結尾。


根據(jù)講授內容,將學習任務適當延伸,既有助于本課的學習,又能將課內學習拓展到課外。


7、懸念式結尾。


有意設立懸念,使學生急于得知下面的內容,能起到扣人心弦、發(fā)人深思的功效。


8、鋪墊式結尾。


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所學知識課后進行認真復習,為學習后面的內容做好鋪墊。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