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8日,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與中國
經濟年鑒社共同舉辦的“中國民間
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國
經濟網北京3月29日訊(記者周劍) “隨著
金融改革的推進,我們需要將部分民間
金融進行改造‘招安’,將其納入正軌?!痹?月27日至28日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與中國
經濟年鑒社共同舉辦的“中國民間
金融論壇”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侯云春上發(fā)表了該觀點。
侯云春認為,在目前正規(guī)
金融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下,非正式的民間
金融活動十分活躍。但這些活動既不規(guī)范也存在較大風險。因此,需將部分民間
金融進行改造,讓更多民間
金融成為整個
金融活動的有益補充。
在侯云春看來,
金融服務在我國
經濟新舊常態(tài)轉換之際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但當前我國
金融領域還存在對實體
經濟支持不夠、資金錯配、間接融資過多等問題。
侯云春舉例說,國際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由2008年的47.5萬億大幅增長到今年2月底的125.74萬億元,但企業(yè)仍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現象,這就說明
金融服務傳導機制存在問題。資金供給方面,眾所周知大部分銀行的貸款是短期的,而參與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項目的企業(yè)的建設周期和回報周期都比較長,這就造成很多企業(yè)的資金是“短貸長用”。此外,當前我國企業(yè)70%的資金通過銀行來間接融資,而國外企業(yè)則恰恰相反,70%的資金是通過資本
市場等直接融資,因此我國需要大力發(fā)展資本
市場,拓展企業(yè)的直接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