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我和解
酈波先生提出,解讀詩歌最重要的方式是“知人論詩、知人論世”。一首共同吟誦的《江雪》把我們帶回大唐盛世,望向了被貶謫永州政壇失意的司馬——柳宗元。通過回顧柳宗元的時代和身世,我們仿佛感受到在“鳥飛絕,人蹤滅”這個完全封閉環(huán)境下柳宗元的極度痛苦。
先生細細地講解著,跑馬溜溜無拘無束,從《永州八記》的文化脈絡(luò)談起來旅游的本質(zhì)。他認為,一個人的旅游,可以摒除所有外在的嘈雜的背景,找到山水的靈魂。而在萬丈紅塵里,不同的角色擠壓著,切割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丟掉了魂。手機對生活的碎片化影響,導致了我們理性思維的碎片化。先生自由發(fā)散地聊了許多,最后才“不忘初心”回到《江雪》。講山水的靈魂一定要帶上自己的靈魂,在一切生機滅絕的環(huán)境里,只有獨釣寒江雪的漁翁留了下來——柳宗元的精神自喻。在摒除一切后,柳宗元在《江雪》里找到了自己的靈魂,與自我達成了和解。
與他人和解
無論是王安石的生活軼事,還是蘇軾的貶謫經(jīng)歷,酈波先生總能以輕松寫意的敘述贏得全場的笑聲與掌聲。烏臺詩案、新舊黨爭,東坡先生在后半生的顛沛流離里,達成了與自我的和解,無論是在惠州還是在儋州。在張敦倒臺后,他已經(jīng)在流放中耗盡了生命,憑借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回到中原。但東坡先生寫了兩封信給了張敦的母親和兒子,在這兩首詩里,他達成了和對手的和解,解放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與天地自然和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倍拍恋摹肚迕鳌吩卺B波先生的吟詠下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由此講到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jié)日的來歷和傳統(tǒng),酈波先生談古論今旁征博引,帶領(lǐng)我們徜徉在歷史的河流中。從祭祀感恩中,我們回到了生命的命題上,通過詩詞反映所出來文化的內(nèi)涵,是“和”。中國的詩歌到了第三個層次,是和天地自然和解,在和解過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諦。
詩詞里印出的是我們對于生命的探尋,而這些探尋又深深融入了我們文化的根里。
緊扣本次講壇的主題,酈波先生先問到:“什么能夠支撐你在路上風雨兼程,知行合一呢?”而后回答,“最重要的:情感、思想、信仰?!标P(guān)于信仰,先生所言,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不同于西方,我們文化的本質(zhì),是先賢崇拜。所以中國文化的兩種品質(zhì),一是自我的成長,二是兼收并蓄的包容。先生說起同濟大學的“濟”字,風雨同濟,本身就是一種追求包容的精神。
先生說到他在德國的“知己”李筆德,在德國人的嚴謹思考中得出來東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區(qū)別: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是他救,東方文化是自救。自我的救贖,是薪火相傳的真正奧秘。如同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完成自我的救贖和成長后,仁人志士們集合在一起,擔當起來社會發(fā)展的使命。而今中華民族已經(jīng)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可以折斷她的枝、剪去她的葉,甚至請西方的“啄木鳥”來治病,但我們不可以砍斷民族的根,并且要知道我們的根脈在哪里。只有知道我們從哪來,才知道到哪去。這便是人生的原點和歸宿。
酈波先生由詩詞入人生,沿著詩詞意境帶領(lǐng)我們尋悟人生,探尋文化的本質(zhì)與根本。隨著先生的腳步我們深入詩詞與人生之境,我們才得知,詩詞與人生正是“和解”,更是“和同”與“濟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