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跡分析也叫筆跡心理分析、筆跡心理測評,還有人叫之筆跡心理學。此種學問,在中國發(fā)起尚晚,運用時間更為之短,運用范圍在逐步發(fā)展和拓展中,社會接受和認可的程度漸趨良好。
中國,曾經(jīng)被國外蔑稱為“仿造之國”,我們心感不悅。此處不做深究,其可從另外一角度思量,中國人好學習、肯專研,能夠很快的掌握知識、學問的精髓為我所用。
筆跡分析實際運用源起于國外,其實相關的理論和案列在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書法介紹中也屢見不鮮。當代中國,許多對于知識敏銳的有識之士,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及實踐案列,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統(tǒng)計學等多門學科,發(fā)展為了一門綜合學科,并不遺余力的堅持研究和推廣。
如今中國之筆跡分析群人才層出不窮,大家積極探討。以韓進老師、徐慶元老師、金一貴老師等的前期理論探究,在理論方面形成了陰派、陽派及特征派;經(jīng)以居易老師為首的眾多筆跡分析前輩的大力培訓推廣后,在中國大地聚集了極大的筆跡能量人群(特別是以成渝為中心的西部地區(qū),現(xiàn)筆跡分析愛好者逾千人)。
中國有句俗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學習和推廣過程中對筆跡分析的觀點和方式出現(xiàn)百花齊放,各抒己見!再此,本人對此表達自我不成熟的觀點:
1、筆跡分析是一門綜合學問,不是單一的掌握1+1=2的模式。畢竟任何人的個性、心理、興趣愛好、健康狀況、行為習慣等會隨著自我的經(jīng)歷、環(huán)境的變化、認知的程度等發(fā)生變化。一般情況會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出現(xiàn)變化,譬如一個月,所以我們需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和手段來探討其過程。
2、筆跡分析涉及的面比較廣,所依托的知識學問也需廣泛。所以建議在學習所謂單純的筆跡分析過程中,多關注心理學、社會學的相關學科,并且運用其中,真正通過書寫者的筆跡探究近期的心理、生理、個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3、筆跡分析是一門發(fā)展中的學問,不可用呆板而工具化的單一判斷。我認可有些比較成熟的個性測評軟件從某種程度對人的個性在進行判斷的參考性。正如我前面的觀點,人的心理、生理是變化的,即使出現(xiàn)相同的筆跡分析特征,其反映的結果也會不一樣。相同的特征,因為其接受教育之程度、人生經(jīng)歷之區(qū)別等因素影響,都會形成不同的心理促進作用。
4、筆跡分析是一門實踐運用型的學問,需要多探究,多實踐。任何學問要想實現(xiàn)其真正的價值都需要在實際運用中體現(xiàn),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真知運用中驗證。“要肯出手,方成高手;寧愿出丑,方許擁有”
筆跡分析是單一個體的判斷,可以借用統(tǒng)計學等其他手段得出常規(guī)的判斷,但是細致精準的判斷需要對個體更為詳盡的分析、綜合,其他公式、工具在其中為輔助作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