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薇,龐薇講師,龐薇聯(lián)系方式,龐薇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直銷課題銷售、健康、心態(tài)培訓
4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龐薇:商鞅變法為何功成身敗?
2016-03-09 1338


商鞅變法為何功成身?。?

魏惠王即位之后,天下格局開始大變。怎么大變呢?簡單講,就是一句話:秦國崛起了。



就在魏惠王即位的第三年,魏韓聯(lián)軍被秦國打敗。又過了兩年,魏、趙、韓三國聯(lián)軍再次被秦國打敗,這次是慘敗,三國聯(lián)軍被秦軍斬首六萬!又過了兩年,魏國又跟秦國單挑,還是被打敗。



前面講過啊,魏文侯任用吳起時,不是壓著秦國打嗎?怎么現(xiàn)在秦國這么厲害了呢?為什么?因為國君換了,現(xiàn)在的秦國國君是秦獻公。



早前的秦國也曾經(jīng)很厲害過,曾是春秋五霸之一,那是在秦穆公時期,大約公元前600多年時。秦穆公之后的國君都沒有什么大作為,整體國力是被緊挨著的晉國給壓著的。特別是秦獻公之前的那六七任國君,都干得不怎么樣,弄得秦國連續(xù)幾十年都動蕩不安,國力就很弱。



到了秦獻公這,終于開始扭轉局面,秦國要發(fā)力了。可惜,秦獻公剛打了這幾場漂亮仗之后,公元前362年,他就薨了。他的兒子,21歲的秦孝公繼位。21歲,這是什么年紀?嗯,什么年紀?大二?大三?搞對象的年紀?我告訴你,這是創(chuàng)業(yè)的年紀!秦孝公的創(chuàng)業(yè),就是要全面地重振300年前秦穆公的霸主之業(yè)。



創(chuàng)業(yè)得需要什么?得需要幫手,需要團隊,需要人才!于是,公元前361年,即位一年的秦孝公頒布著名的《求賢令》,招攬?zhí)煜掠⒉?。這個“求賢令”說白了就是一個招聘啟示,今天這種啟示咱們見得多了,一般都有個固定的格式。先是招什么崗位;再是有什么要求,什么學歷啊、專業(yè)啊、年齡啊之類的;最后就是提供什么待遇,月薪多少、獎金多少、提成啊、假期啊,五險一金啊之類的。秦孝公的求賢令沒這么復雜,就一句話:



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資治通鑒*周紀二》



這里面有崗位嗎?有,吾且尊官,我給你高官之位,想當什么官隨便挑。有要求嗎?有,就一條,你要能出奇計強秦,你得有創(chuàng)意、有點子、有思路、有戰(zhàn)略能幫我把秦國壯大起來。有待遇嗎?有,這個待遇太誘人了,與之分土,我給你一塊封地,那不是論平米給的,那是論平方公里給的,只要你工作干得好,那邊八百平方公里歸你了。哈。



于是,牛人來了。誰???商鞅。





(圖)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此時的商鞅還不叫商鞅,他叫衛(wèi)鞅。他姓衛(wèi)嗎?不是,本來他是叫公孫鞅的,那么,他姓公孫嗎?差不多吧,嚴格地講,他應當是姬姓、公孫氏。



他是衛(wèi)國國君的庶孫,衛(wèi)國的先祖是周武王姬發(fā)的親弟弟,所以,他肯定是姓姬的。

一個大姓下又分出好多支脈來,為了好區(qū)別吧,這些支脈慢慢又被稱為某某氏,大致如此吧。



關于衛(wèi)國的故事,最有名的應當是子見南子,是關于孔子的一個很八卦的故事,《論語》里這樣寫的: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南子是衛(wèi)靈公的夫人,美艷淫蕩,孔子去會見過她,顯得很曖昧。因為時間關系,這個故事咱們就不展開了。孔子在衛(wèi)國呆過十多年,中間肯定有不少的愛恨糾葛。這種關系,一直延續(xù)到他的孫子孔伋[jí] ,也就是子思,伋是名,子思是字。子思是孟子的老師,也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中庸》的作者。



通鑒里記載了一段子思與衛(wèi)侯的交往。



子思向衛(wèi)侯舉薦一個人,認為這個人可以做將軍。可是衛(wèi)侯不以為然,他說:我知道這個人有將帥之才,可是我聽說啊,他曾經(jīng)偷吃過老百姓家里的兩個雞蛋。這樣的人,不能用吧?



子思哭笑不得,他講:



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資治通鑒*周紀一》



圣明的君主任用官員,就像木匠選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F(xiàn)在是戰(zhàn)國啊,天下大亂啊,作為國君,您必須招攬爪牙之士,因為兩個雞蛋就放棄一個將軍,這不是笑話嗎?



衛(wèi)侯呢,被弄了個大紅臉,嘴上講著:您說的有道理。可心里老大的不高興。



經(jīng)歷了類似的幾次交流之后,子思對衛(wèi)侯就徹底失望了。他跟朋友指出,衛(wèi)國的毛病是:



君暗臣諂。--《資治通鑒*周紀一》



做君主的,“不察是非而悅人贊己”,不分是非,只喜歡聽奉承。



做大臣的,“不度[duó]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不管對錯,一味阿諛討好。



子思還講:



人主自臧[zāng],則眾謀不進。--《資治通鑒*周紀一》



你作為領導者,要是自以為是,什么都是自己對,那么,你有再多的謀士,他們有再好的建議,也是白搭了,因為你根本聽不進去啊。



總之,衛(wèi)國一直比較亂,國力也很弱。商鞅雖然是衛(wèi)國國君的庶孫,什么叫庶孫?庶孫相對的就是嫡孫。古代不都是一夫多妻嗎?其實,這個說法不對,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正室只有一個,正室生的一般就是嫡子、嫡子正室生的就是嫡孫。側室、妾生的呢,就是庶出,庶子、庶孫的,地位就比較低,一般沒有繼承權。國君的庶孫肯定是挺多的,商鞅在衛(wèi)國應當也不怎么吃香。他在來秦國之前是在魏國的,做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客。他很有才能,很得公叔痤的欣賞。



這一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到家里來看望,問公叔痤:老丞相啊,您萬一要是一病不起,誰還可以輔佐我啊?



公叔痤就說:我向推薦一個人吧,我向您推薦衛(wèi)鞅。這個人年少而有奇才,有當丞相的能力。



魏惠王一撇嘴,有點不以為然。



公叔痤看在眼中,立即又說:您要是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殺了他,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國外去,成就別的國家,將來威脅咱們魏國。



魏惠王滿口答應著就走了。



魏惠王頭腳走,公叔痤就趕緊派人把商鞅請來。請來干嘛呢?道歉。他對商鞅講:



我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資治通鑒*周紀二》



我得先盡忠君之職,再顧朋友的交情。所以,剛才,我勸魏王如果不能用你,最好殺了你?,F(xiàn)在,我要告訴你,你趕緊跑吧!



商鞅聽了之后,心頭一震,但馬上又恢復鎮(zhèn)定,對公叔痤講:沒關系,沒關系,我不用跑,魏王如果不能聽您的話重用我,也一定不會聽您的話殺我啊。



之后,商鞅確實在魏國又呆了一段時間,平安無事。不過,他心里肯定也長草了,正好秦國這邊發(fā)“求賢令”,就跑到秦國來了。



商鞅到秦國后,先投到秦孝公的嬖(bì)臣景監(jiān)門下,由景監(jiān)引薦給秦孝公。





(圖)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



《史記》中講,商鞅曾先后三次面見秦孝公,去陳述自己的治國之道,他得把自己強秦的奇計給講出來嘛。結果,頭一次講,把秦孝公給講睡了;第二次講,秦孝公沒睡,但也膩歪得夠嗆;到了第三次講,終于講到了秦孝公的心坎里,語數(shù)日不厭。



那么,這三次分別講了什么呢?他的引薦人景監(jiān)也很好奇,因為都是密談嘛,他就問商鞅。商鞅回答:第一次我講的是帝道、第二次講的是王道、第三次講的是霸道。



那么,究竟什么叫帝道、什么叫王道、什么叫霸道呢?史書未載。不過,我在作黃老思想的研究時,分析過這個問題。我認為,商鞅所謂的帝道應當就是道家的以道治國,王道就是儒家的以德治國,這兩樣都不夠直接,好像不夠實用,所以秦孝公都沒有興趣。最終,霸道講以法治國,拿過來就能用,操作性強,于是兩人一拍即合。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了。變法的具體舉措,在傳世的《商君書》里有比較詳細地記載,比如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和軍事之類的,咱們就不細講了,這里只談幾個關系成敗的關鍵點:



一是,變法之所以成功,首先得益于一把手親自推動。國君秦孝公全力支持,跟商鞅高度一致。



二是,變法,秦人不悅,大家習慣老樣子,不愿意變。怎么辦?



商鞅講: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資治通鑒*周紀二》



意思是,跟普通人去商量一個遠大的戰(zhàn)略,他們是理解不了的。只有做成了這件事時,他們才能理解,才會知道其中的好處。真理往往只掌握于少數(shù)人的手中,成就大功業(yè)的人全靠傾聽自己的內心。所以,改革者必須一意孤行,這事講不了民主。



三是,變法、變法,就是要改變很多常規(guī)的做法,人們能適應嗎?會不會反而變壞了呢?有反對者就講:



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資治通鑒*周紀二》



都按照老規(guī)矩老路子走,官吏輕車熟路,老百姓也安生,多好啊,咱們費這個勁干嘛呢?



商鞅駁斥道:



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資治通鑒*周紀二》



圣人只要可以使國家強大,就不會拘于以前的法度和模式。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強者創(chuàng)立規(guī)則,弱者被規(guī)則約束。



四是,立木取信。商鞅預料,新法頒布后,老百姓肯定會想,這是政府搞的一陣風呢?還是動真格的???這樣,就不會有積極地響應。所以,必須提前證明這是動真格的。于是,商鞅就在南城門立了一根大木頭,旁邊帖張告示:誰要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結果,誰也不相信,哪有這好事啊。過了兩天,換上一張新告示:誰要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五十兩黃金。這回,有個漢子閑著也是閑著,扛著玩吧,就當鍛煉身體了,就給扛過去了。然后真就得了賞金。老百姓們都驚呆了,這時,新法頒布,迅速鋪開。



五是,新法推行了一年,秦國上下幾乎沒人說新法好,甚至太子帶頭違反新法。結果商鞅正好就抓住太子這個典型。太子,那將來是要做國君的,不能用刑,就以太子的老師代其受刑。一下子,都老實了。幾年之間,秦國大治。



抓太子的典型,與立木取信,意義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使新法取信于民。只是一個是從罰的方面,一個是從獎的方面,司馬光認為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他講:



信者,人君之大寶。--《資治通鑒*周紀二》



誠信是人君的大寶貝。





(圖)商鞅變法



孔子也講過類似的話,他講,執(zhí)政能不能穩(wěn)固,取決于三方面:足食、足兵、民信之。足食,就是老百姓得能吃得飽飯;足兵,就是得有保家衛(wèi)國的軍隊;民信之,就是老百姓信任支持這個政府。如果,這三方面中只能保留一樣呢?孔子認為,吃不飽可以堅持,軍隊弱也可以堅持,但“民無信不立”。信是生命線,是成敗存亡的關鍵。

   

雖然,商鞅深知取信于民的意義,但是,在他個人的心目中,“信”只是手段,而非修養(yǎng)或信仰。為什么這樣講呢?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商鞅變法持續(xù)進行了二十年,秦國國力大盛,公元前340年,商鞅對秦孝公講,魏國與秦國緊鄰,是秦國的心腹之患,必須得把魏國打服了,才能進一步稱霸中原。然后,親自帶兵伐魏。



魏國帶兵對陣的大將是商鞅的昔年故交公子卬[áng]。商鞅扎下大營,就給公子卬寫信,說,咱們雖然各為其主,但作為老朋友,怎么忍心真刀真槍的交戰(zhàn)啊。不如你過來,咱們談判,政治上定個盟約,順便喝酒敘舊,然后各自撤兵,各回各家吧。



公子卬信以為真,過來談判,結果就被商鞅給抓了。商鞅乘勢進攻,大敗魏師,弄得魏國割地遷都,魏惠王也才后悔當初沒有殺他。

 

這時的商鞅達到人生顛峰,被秦封于商於,號曰商君。從此后才是名副其實的商鞅,以前都是叫衛(wèi)鞅。



兩年后,秦孝公死了。當年犯法的太子即位,也就是秦惠王。秦惠王一直就恨著商鞅呢,當年你小子治我的罪,來立你自己的威信啊。很多政敵乘機告商鞅謀反。商鞅怎么辦?跑唄,他只好逃到就近的魏國,可是他早把魏國人給得罪死了,人家恨不得殺了他,根本不收留他。他只好又返回秦國來,帶著他的親兵武裝要打到鄭國去。結果很快就被秦人抓住,給車裂了,盡滅其家。







就在商鞅死的半年前,曾有個叫趙良的人來拜見他。商鞅問趙良,自己比當年輔佐秦穆公成就霸業(yè)的五羖[gǔ]大夫百里奚怎樣,誰更有才能?趙良講: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è]諤。--《資治通鑒*周紀二》



一千個人跟你說好聽的話,那沒用的,不如一個人跟你講句真話。我今天就跟您講點真話,您可不要殺我啊。



哎,趙良這樣講,足見當時的商鞅,在人們心目中差不多就是個殺人魔王了。商鞅的以法治國,講究的就是“重輕罪”,既便犯很輕微的法,也要處以很重的刑罰,目的是“以刑止刑”,讓人們不犯罪。他經(jīng)常在河邊組織公審大會,審完一個就砍一個,把整個河水都給染紅了。這種強大的震懾效果,當然是很見效的,后世很多酷吏都效仿之,甚至曾國藩同樣認為“治亂世宜用重典”,一度被稱為“曾剃頭”,砍頭就跟剃頭似的。



商鞅答應趙良:你說吧,說什么,我也不惱。趙良就講了:您跟百里奚沒法比,他是從最底層被秦穆公請出來的,他輔佐秦穆公成就的強國霸業(yè)不比您差,而他的品德比您高尚得多。他從來不坐豪車,也不讓下屬給舉傘,更沒有過警車開道之類的。他死時,全國百姓都為之痛哭,都停下手上的工作來悼念。而商鞅您呢?您是托奸臣景監(jiān)的關系,才得到的孝公重用;執(zhí)政期間凌轢[lì]公族,殘傷百姓,《詩經(jīng)》講,“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您不得人??;你特別講排場,不論到哪都是大量全副武裝的軍人保護著,一級戒備,《尚書》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不能以德服人??!您現(xiàn)在已經(jīng)危如朝露,一旦秦穆公過世,秦國肯定就不容您了!



從人生的層面講,商鞅之死的啟示在于,把事作絕,不留后路,難逃一死。而從社會發(fā)展的層面講,商鞅的悲慘結局,幾乎是歷史上所有著名改革者的共同宿命。



雖然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未被廢除,因為已經(jīng)實行了二十多年,秦國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強大的秦國正在成為東方各國的共同威脅。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