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建國,師建國講師,師建國聯(lián)系方式,師建國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45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師建國:做好前期心理疏導 有效防控抑郁癥
2016-01-20 3537

一、案例回顧

2015年1月1日陜西某中學高一女生張某從11樓跳下自殺身亡,死前她曾經告訴她母親自己的情緒特差,自卑自責,悲觀厭世,心情十分郁悶。

2015年1月27日就讀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女學生王某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上跳下身亡。據她的同學透露,王某有“嚴重情緒問題”,悲觀自責,必須接受治療,此前為此一度停學。

  2015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周曉輝主任醫(yī)師因醫(yī)療糾紛自縊身亡。周曉輝遭遇醫(yī)鬧長達8個月,身心疲憊,情緒低落,壓力太大,覺得對不起同事,救死扶傷最終變成了絕望荒蕪的旅行!

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離去應該讓我們警醒,生命如此寶貴,為何輕言放棄!

  一個流傳頗廣的比喻說道,抑郁就像精神感冒,但這形容的只是普通的抑郁情緒;如果是重度抑郁癥,它很可能給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困擾,甚至是“精神癌癥”。 抑郁癥患者的消極悲觀思想可萌發(fā)絕望的念頭,繼而發(fā)展成自殺行為。數據顯示,10%-15%的抑郁癥患者最終可能死于自殺。而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癥患者占50%-70%。自殺既是醫(y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自殺是多學科、多元化障礙、不屬于獨立的疾病單元、沒有特定的臨床表現。

二、發(fā)現征兆 提早預防

  抑郁癥患者覺得自己的天空是灰色的,生命對于他們,就像一場索然無味的演出,他們渴望著盡早謝幕……種種社會的、心理的、生理的沉重負荷讓他們迫不得已選擇了一種最消極的解脫方式——自殺。人們不應該對可能的自殺跡象掉以輕心,并有責任救助自殺者。

發(fā)現自殺跡象:沒有任何人100%想自殺,有自殺意念的人通常是非常矛盾的,他們總是在茫然之中,想緊緊抓住生命,因而通常會提供多種線索和呼救信號,這給我們實行救助提供了機會。因此及時評估自殺危險性就是實行自殺干預的基本保證。大約三分之二的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有可能觀察到征兆,也就是說,病人自殺前,常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實際上是向人們發(fā)出求救信號。



言語:“生活是無意義的?!薄拔覜]有希望了?!薄叭绻也辉谌耸懒耍闆r可能還會好些?!薄澳銜⒓游业脑岫Y嗎?”“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span>

行為:異常的冷淡,萎靡不振,絕望,逃避社會,或食欲不振。無緣無故收拾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所借物品、將平時珍視的私人物品送人,明顯的自傷行為,“無意中”服藥過量,或在日記、繪畫、信函、博客中流露出來想死的念頭。情緒明顯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奁⑿袨楣之惔拄?。

  各國研究指出,曾經自殺未遂的人,再次自殺的機會相當高。香港一項調查顯示,20%的自殺者曾有過自殺記錄,其中更有35%是用同一方法自盡的。

絕望是臨床自殺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也是預測立即自殺以及后來自殺的指標。為了預測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最近我們進行了心理痛苦溫度計(DT)與自殺風險因素評估量表相關性研究,結果顯著相關。以自殺風險因素評估量表為參照標準,DT的截斷點在6分時得到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之和最大。因此,當DT測量值≥6時自殺風險增大,應予以高度重視。抑郁癥患者自殺率高,且常隱藏自殺想法,甚至擴大自殺、曲線自殺?!巴纯唷边@一詞較“自殺”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從評估患者痛苦程度來推測患者自殺風險,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自殺既然有征兆,就可以預防。每個人都應該注意身邊的自殺先兆,如果能夠及時破譯、及早發(fā)現,篩查出自殺高危人群實施干預,就可以大大減少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自殺,又被稱為心理衛(wèi)生的“急癥”。自殺如同陰影,心理危機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當親友家人出現反常行為和言語時,就是發(fā)出求助信號。




三、自殺干預

  自殺干預(suicide intervention),指為了阻止或防止人自殺的企圖而采取的介入措施,以減少自殺的風險。避免在消極情緒下出現自殺行為要做到三級預防,一級預防是防止曾經有過自殺行為的人出現第二次自殺,幫助他重建人生;二級預防,是幫助正處于可能自殺的危機期的人走出誤區(qū),消除他自殺的傾向性;三級預防,就是對健康人進行精神衛(wèi)生教育,學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積極治療抑郁癥是一項有效的自殺干預措施,在抑郁癥的臨床治療中,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

1.藥物治療

  雖然有人說抑郁癥是“情緒的感冒”,但其實遠非感冒那么簡單、短暫,而是暗藏殺機。藥物治療是抑郁癥的首選。目前有許多抗抑郁藥,療效都很顯著,副作用都很小。只要按照醫(yī)囑進行治療,大多會有滿意的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的治療切不可見好就收。維持治療非常重要,即使感覺自己情緒恢復到了正常狀態(tài)、沒有問題了,也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繼續(xù)用藥,維持治療的目的之一就是預防、延遲、避免抑郁癥的復發(fā)。

  有資料顯示,抑郁癥急性期治療后立即停止服用有效的抗抑郁治療藥物,病情在一年之內復燃的比例高達50%。相反,繼續(xù)服藥的患者中,在為期一年的維持期服藥治療過程中,約有85%的患者能夠保持病情的穩(wěn)定狀態(tài)。針對這種情況,目前國際上提出的抑郁癥治療方案強調足量和足療程治療理念。在每次的抑郁發(fā)作期內堅持系統(tǒng)的藥物治療不僅可有效地降低復發(fā)的風險,還有助于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認知和社會功能,降低自殺的風險。

有些抑郁癥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不規(guī)范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了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每一次復發(fā),都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輕度抑郁癥可能會轉成長期難治愈的抑郁癥。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癥發(fā)作三次以上,就需要進行長期的抗抑郁治療。由此可見,抑郁癥治療規(guī)范用藥、防治復發(fā)非常重要。




  如果您有情緒低落,焦慮不安,不明原因的周身不適,就應該注意是否患有抑郁癥的可能,特別是隱匿性抑郁癥,更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因為,以軀體不適為主的隱匿性抑郁癥,抑郁情緒往往被軀體癥狀所掩蓋。

如果您認為自己患有抑郁癥的可能,尤其是有自殺念頭,就應該及時看精神科醫(yī)生,接受系統(tǒng)治療,以免延誤治療,釀成不良后果。抑郁癥治療愈早,效果愈好,愈不容易造成功能殘疾。

2.心理干預

  消除抑郁,除了藥物,在抑郁部分緩解之后,還可以進行因人而異的綜合干預措施。首先是傾聽,讓他說心里的不適,講自己的痛苦,把負面情緒清空,讓他覺得得到理解,自己不是孤單的。了解病人的感覺,收藏好潛在危險物品。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你應該知道每一個自殺的人他的心理是不穩(wěn)定的,一方面他想死,一方面他想活,應該把想死的念頭減少,把想活的念頭加強。

  其次,你得評估到底他的自殺危險有多大,要巧妙的問,不要回避自殺話題,要讓他談到這個話題。這樣的話題可以說明你確實是非常關心他。

再次,認知治療。矯正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逐步改善心境,調節(jié)情緒,從而使生活重歸歡樂。

從醫(yī)學專業(yè)角度分析,抑郁癥是一種成因復雜的“心病”,患者平時與常人無異,但一旦發(fā)作,會令人痛苦煎熬、生不如死。當人的情緒處于抑郁狀態(tài)時,人的思維往往缺乏邏輯性,出現消極情緒或行為異常。阿蘭?貝克(Alan M. Beck)認為,抑郁的人存在一種負性的認知定勢,包括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的消極的看法。當三者合而為一時,會使得所有的體驗都變得黯淡消極。

  造成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錯誤,表現為“絕對化”或“概括化”或兩者交替。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敗”。“概括化”指以點帶面,以偏概全,情緒化推理的不合理思維方式。這種人遇事總想消極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變色鏡看問題,濾掉了所有的光明,整個世界看起來暗淡無光??偸侵鲃映袚鷦e人的責任,并且妄下結論,認為一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過失和無能所致。一遇挫折便有徹底失敗的感覺,進而覺得自身已不具任何價值,失去自信,甚至絕望。以上的錯誤認知,導致了許多人陷入抑郁困境而不能自拔。我們并不希望人生坎坷,但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對每個人來說,坎坷的來臨或早或晚。其實人們的絕望,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些觀念造成的,也許在你認為無路可走的時候,稍微改變一下觀念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抑郁者要想消除抑郁情緒,首先應該停止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埋怨,明確自己的認知錯誤是來源于以感覺作依據來思考問題,因為感覺不等于事實。改變錯誤認知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一旦你對周圍事物能做客觀的分析后,對現實生活就有了正確的領悟。明白靈活變通,退一步,海闊天空;實事求是,不擴大不縮小,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那么,你將置身于一個充滿積極向上情感的世界中,心情會豁然開朗。

死亡并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留給生者的不幸。死者把自己的遺憾帶走了,卻把無邊的痛苦留給了那些愛他的生者。一般說來,自殺行為會給自身、家庭、親友、社會帶來悲痛,并且也是導致家庭和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人活著,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一個人用自殺的行為結束了生命,可能導致50個人的終生痛苦,關系到他的直系親屬、朋友和同學,這些人可持續(xù)20年甚至終生都會有一個陰影,特別在春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死者的生日和忌日里,更是念念不忘,愁斷肝腸,人不是只為自己活著,我們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人人都應該有珍愛生命的意識,對于自殺,一個都太多了!每個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拿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去為別人的錯誤買單,不值得!


(來源:《陜西日報.百姓健康》專版 指導專家:師建國 陜西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主任醫(yī)師 )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