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越低為什么不但不好賣,反而價格越高越好賣,為什么大手大腳的浪費反而可以拯救經濟?為什么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后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
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
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同時發(fā)布了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增加購買意圖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減少購買意圖的虛榮效應。如果某種商品成為廣為人知的人氣商品,則人人都想購買,這種現象就叫從眾效應。英文中bandwagon指游行隊列中領頭的樂隊車輛,人們在大街上看到bandwagon就認為會有有意思的事情而無條件地跟隨。從眾效應就是指這種不細加考慮就跟著別人做的消費行為。虛榮效應則是指與從眾效應正好相反的現象。
但是,虛榮效應并不止于不購買大眾消費品,也可以解釋為對非大眾性商品的購買需求,簡單地說虛榮效應就是對高檔商品的個性追求傾向。
虛榮效應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第一,高檔商品剛上市的時候迅速購買。這是因為,在這一瞬間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消費高檔商品的榮譽。
不過,這樣的虛榮效應并不是在所有商品上都會出現。
如果認為商品目標市場中有較大的可能性出現虛榮效應的話,在建立營銷計劃時有必要留意以下三點。
第一,相對于商品的市場占有率,更重視其終生價值(life time value)。也就是說,在市場戰(zhàn)略的選擇方面,相較于擴大客戶數量,更注重把焦點集中在維持原有客戶上,因為如果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而把重點放在市場擴張上而忽視原有客戶的話,總有一天會連原有客戶都會離開。不僅如此,從某個時點開始,市場戰(zhàn)略不能只停留在不再擴充新用戶,還要做防止新用戶流入的限制性營銷(demarketing)才行。
第二,要絕對回避價格競爭。降低價格會誘發(fā)兩方面的問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一般大眾會購買降價后的該商品,而這會降低商品的稀少性,導致現有客戶的離開。而且,在市場中價格有時會成為商品品質的一種指標,所以價格的降低很容易導致商品品質的下降。
第三,作為市場后入者,要盡量避免如“我也要做”(me too)形式的商業(yè)推進。因為具有虛榮效應的市場看起來會有很好的收益率而且競爭者也不多,但是,新的競爭者參與市場的同時,就有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發(fā)生崩潰。新競爭者的參與會增加消費,但因為虛榮效應,原來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市場。原來的商家因為之前已經享受了高收益,所以還可以收回投資成本,而新加入的競爭者就只能蒙受巨大的損失。
活躍在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的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Bunde Veblen)在其著作《有閑階級論》中指出,雖然一般來說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通常在價格昂貴的高檔品牌上出現的這種現象被稱做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而具有這種特性的商品就叫做凡勃倫商品(Veblen goods)。
落后國家模仿發(fā)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或者低收入者模仿高收入者的消費行為現象被經濟學家杜森伯里(Dusenberry)稱為示范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消費者的行為不受自身絕對收入的影響,而是取決于相對于周圍其他人的收入,自己的收入處于什么水平。這就是相對收入假說。示范效應的核心如下:社會中有從低檔到高檔多種商品的時候,想要更高檔的商品是人之常情,而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有較高社會地位者的人,他們的這種需求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