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煩惱是不可避免的,自我調解好,有時候回頭看看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前段時間心情不好,甚是煩惱,不知如何化解,于是開始問道參禪,拜訪了很多高僧,大師,道家學者,最終幫我解憂的是一位民間隱士,他叫無量子,隱居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茶亭鎮(zhèn) 洛書草堂。
無量子引經據典:
《清靜經》全名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于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fā)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yǎng)。
《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yǎng)術重要資料之一。 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yǎng)萬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濁、動、靜,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苯又f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道教徒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圣咸不出于此矣?!?
《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tǒng)道藏》。
一、人們煩惱是因為心不靜
《清靜經》經文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于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二、內觀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一空。”
三、遣除心念
了悟身心并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有形之物為空幻,而且這種空幻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于道,常清常靜。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并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四、心性修養(yǎng),同類經文推薦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yǎng)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等。
這些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yǎng)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受到金丹派南宗和北方全真道的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后,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注。全真道規(guī)定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無量子道長表示:道家思想倡導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無論喜樂、榮辱、成敗都能坦然對待,將自己的心靈清空,雜念丟掉,專注人生本來自然的的面目。煩惱自然也就隨風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