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涵,但也有共性,反映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道,“所行道也”。用白話文解釋,即人們所走的道路,直達的大路叫作“道”?!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道作名詞時,指道路;方向,方法,道理。
“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本意是道路,引申為自然法則,稱為“天道”,而“人道”則是關于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會和人的價值標準?!疤斓馈焙汀叭说馈毕嗷リP系的研討,與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吨芤住べS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關于季節(jié)、時令變化的學問,使人們能適時地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含人的道德情操和社會制度。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一個焦點就是:如何理解“天道”與“人道”。
老子(李耳)春秋末期人,做過東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他在《道德經》中闡述了獨特的“天道”與“人道”論。
《道德經》贊揚“天道”,認為“道”演化為萬物,沒有神力,自然而然?!疤斓馈辈粻帯⒉谎?、不驕,沒有制物之心,它像無形的巨網(wǎng)那樣廣大無邊,將世界上的一切都囊括在其中。與此不同,“人道”自私、偏狹、不公,“損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經·第77章》)。為克服這種社會弊病,老子倡導“人道”效法“天道”。
治國者要有“柔弱”、“無為”的品格:淳樸,謙卑,像水一樣與百姓在一起;圣人“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49章》)。這樣經過“天道”改造過的“人道”,達到“道法自然”,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經》關于“天道”與“人道”的論述,展示出中華古代辯證思維的絢麗畫卷,充滿智慧和洞察力。在晟道人公眾號上還有很多國學、易經風水課程可以學習,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