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促進會創(chuàng)立20周年之際,海內外34個中華文化促進會,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發(fā)表了“六項主張”,表達我們的基本看法,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舉措。
確立基本看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什么是中華文化,什么是弘揚;什么是中華文化的價值核心;什么是文化自覺,如何正確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如何正確處理本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關系;如何看待當前弘揚中華文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以及如何發(fā)揮社會組織在國家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等,應做出我們的判斷和思考。
三年前,我在中華文化促進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曾做過一次題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的講話。如果說那次講話是強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那么這一次,作為一次續(xù)講,我想圍繞如何弘揚中華文化這個主題,聯(lián)系“六項主張”,講幾點意見。
什么是中華文化,什么是弘揚?
目前,可以說“弘揚中華文化”是當代中國重復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我想著重指出,以總書記所做十七大報告為標志,弘揚中華文化,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學界的提法,民間社會的提法和海外華人的提法,而是上升為一個涵蓋全黨、全民族、全社會共同使命的提法,大家知道,“提法”在中國很重要。一個問題怎樣提出,由誰提出,在什么高度上提出,這是很重要的。
首先,什么是中華文化?這個問題不僅會內需要回答,內地海外需要回答,也需要向國際社會做出回答。許多學者認為,中華文化主要是指上下五千年,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這個文化究竟如何分類以及包含什么樣的內容和價值呢?許嘉璐名譽主席曾經(jīng)提出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底層文化之說。此外還有所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價值觀念之說。亦有學者提出,可分為物質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歷史文化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民俗文化方面、哲學價值方面,以儒學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學說,以及宗教文化、蒙學讀物等等。由此構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系。
幸而,我們已走出百年以來的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極端化爭論,現(xiàn)在到了科學、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文化的時候了。
其次,什么是“弘揚”?!昂搿笔恰按蟆钡囊馑?。弘揚即發(fā)揚光大。保存、整理、研究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但重點是發(fā)揚光大!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說,弘揚中華文化“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因而“六項主張”提出“當代闡釋”,提出“創(chuàng)造性轉化”,提出“反對照搬古人,反對原教旨主義,反對瑣碎的復古主義”。正是基于這種理念,近年來,我嘗試創(chuàng)作了《新三字經(jīng)》、《新弟子規(guī)》。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因為時代變化了,中華文化精神的表現(xiàn)也應隨之改變。如二十四孝所宣揚的孝道觀念及其表現(xiàn)形式,就不應“照搬”,不能再講“埋兒奉母”、“臥冰求鯉”那些而今看來不近情理的恐怖故事。也不能讓當今子女再去遵守父母“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那種無法接受的陳規(guī)。
“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海外學者提出的。僅從字面也可以看出其要旨,一要創(chuàng)造,二要轉化。轉到哪里,當然是轉到現(xiàn)代化,轉到當今的時代。而原教旨主義的問題,主要是過分執(zhí)著原始教義,而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這樣的文化形態(tài),肯定不可取。反對瑣碎的復古主義,是余秋雨先生提出的。主要是說我們傳承文化,重點是精神文明,是價值倫理觀念,而不是這樣那樣瑣瑣碎碎的外在形式。例如,讓孩子們穿著古代的服裝讀經(jīng),弄一伙人抬著豬頭羊頭祭祀,還有那些半文不白、連念的人也未必懂得的祭文。這些東西過多,必將使中華文化庸俗化。
令人欣慰的是,20年來,文促會在上述問題上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例如《今注本二十四史》編纂出版工程,文促會邀集300多位史學家做了18年,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xiàn)轉化二十四史的現(xiàn)代解讀形式。二十四史是文言文,只有前四史有古人殘缺注釋。有了“今注本”,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讀。
我們舉辦的中華文化論壇,邀集海內外將近一百位教育家、科學家和學者,共同以“全球化和中華文化”為總主題,討論中華文化所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未來前景。這里,我想引用文促會副主席、香港城市大學前任校長張信剛教授的一段話,與大家分享。他說:“我想促進的中華文化是現(xiàn)代的,發(fā)展中的、包含不同元素的新文化,這個新的中華文化絕不是文、武、孔、孟時代文化的再現(xiàn),也不僅是漢唐盛世文化的復興,我們崇敬先賢的成就,但是更重視今人的成就,我們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為榮,但是更愿意借鑒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我們的立足點是今天,我們的著眼點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