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曾經指出:“要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養(yǎng)成讀書學習的習慣,真正使讀書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入腦入心,沉淀在我們的血液里,融匯在我們的從政行為中,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員的先進性”??倳涍€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xù)的血脈,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得到繼承和發(fā)揚,任何時候也不能丟。
近幾年來,我在及時學習中央文件、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的同時,也讀了一些國學經典著作。深深感到,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追求,讀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書,用傳統(tǒng)文化陶冶心靈,有利于堅定信仰,增強自身修養(yǎng),增強拒腐能力。我們黨的宗旨也好、雷鋒精神也好,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以孔子為代表的歷代儒家人士,提出了“政者,正也”“廉為政本”、“廉為官寶”一系列為人、為官、為政的原則和規(guī)范。儒家為德以廉,認為廉潔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道德??鬃右髲恼弑仨毲辶?,“欲而不貪”,“修己以安百姓”,既廉又儉、雖貧而無怨。主張“君子有三戒”,心中有“三畏”,不能貪得無厭,行廉政,拒腐敗。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表達了不廉即為恥和知恥即為義的思想。
道家強調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重德、修德、守德,“去甚,去奢,去泰”。“廉者常樂于無求,貪者常憂于不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教育人們要以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對待他人,對待自我,遵循規(guī)律,遵守法律,按章辦事、秉公用權,不為名所縛,不為物所累,不為利所驅,不為色所魅,不為錢所誘,廉潔從業(yè),干凈做人、清白做事。
佛教強調忍耐戒欲,知榮辱。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告誡要真誠、清凈、平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警示人們: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貪欲是萬丈深淵,“頂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掉了未來的幸福”。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保持清醒頭腦,以警惕的目光看透溫柔后面的陷阱、美麗背后的丑惡;保持謹慎的作風,小心謹慎,慎行權力。如果面對糖衣炮彈的誘惑,邪心占了上風、辦事失去原則、貪心日益膨脹,就等于領取通往“地獄”的通行證。
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紅燈記》里李玉和唱道:“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都是講的因果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些一批批腐敗分子被擒,被判甚至斷送了性命,正是貪婪腐敗遭到的報應。有的人當時僥幸過去,后來事情敗露,退休多年也還是鋃鐺入獄了,正應驗了那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一到,一定會報的因果定律。
廉潔從政,廉潔從業(yè),需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在潛意識里強化一個因果報應的理點。常存敬畏之心,敬畏法紀、敬畏權力,敬畏人民、敬畏天道,去掉攀比、不抱僥幸,一日三省吾身,培養(yǎng)戒心,提升定力,常存浩然之氣,真正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立于貪欲潮流而不動,確保廉潔從政,平安吉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釋道三家為核心的文化,學儒以濟世,學道以修身,學佛以養(yǎng)心。如果大家學會感恩,學會反省,學會敬畏,學會轉化,學會舍棄,知行合一,我們就能實現(xiàn)凡夫到圣賢的華麗轉身,實現(xiàn)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我們就能得到幸福圓滿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