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與羅馬的興亡
──在萬科公開論壇的演講
(2014年8月19日)
今天我來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祝賀萬科三十周年,二是為了《易中天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的首發(fā)。
兩漢就是西漢和東漢,兩羅馬就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后好幾個世紀,漢和羅馬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最早的世界性文明,而且都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
基督教不是在羅馬帝國產(chǎn)生的嗎?怎么可以這樣說?
請看羅馬文明的時間表──
前753年建城
前509年建立共和國
前27年建立元首制
330年遷都拜占庭
392年基督教定為國教
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很清楚,羅馬共和國五百年,帝國也五百年?;浇坛蔀閲桃院笕?,羅馬帝國就分裂了;不到一百年,西羅馬帝國就滅亡了。基督教,究竟是羅馬文明的代表作,還是掘墓人?
那么,基督教產(chǎn)生之前呢?有信仰嗎?
沒有。羅馬人沒有,中國人也沒有。
什么是信仰?
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里面有三個條件:一,相信;二,堅決相信;三,相信的對象既不屬于自然界,也不屬于人類社會,因此既不能用科學實驗來證明,也不能用日常經(jīng)驗來證明,只能信仰。
這一點,羅馬帝國基督教的領袖人物德爾圖良(Tertullian)看得很清楚。他曾經(jīng)說:上帝之子死了,雖然不合理,卻是可信的;埋葬以后又復活了,雖然不可能,卻是無疑的。不合理而可信,不可能而無疑,當然是荒謬的。但正因為荒謬,所以我信仰。
這真是透徹之極。
信仰的對象,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唯有造物主,才可能超自然、超世俗。造物主是唯一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卻不被也無須被創(chuàng)造者。自己不被創(chuàng)造,卻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這本身就是“不合理而可信,不可能而無疑”。唯其如此,只能信仰。
顯然,真正的信仰,只能是一神教的。
事實上,多中心即無中心,多信仰即無信仰。什么都信,即等于什么都不信。信仰就像愛情,必須專一。
因此,有鬼神未必有宗教,有崇拜未必有信仰。
同樣,正如信仰的對象一定超自然、超世俗,信仰本身也一定超功利、超現(xiàn)實。出于功利目的的任何念頭和儀式都不能叫信仰,最多只能叫崇拜。
中國人和羅馬人,就是這樣。
問題是:沒有信仰,靠什么維持穩(wěn)定,成為世界性文明?
制度和理念。
羅馬的國家制度是共和制,其政體的設計則精巧而高明:執(zhí)政官(包括后來的獨裁官和皇帝)、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制、貴族制(或寡頭制)和民主制,可謂集三種制度的優(yōu)越性于一身。只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選制改為代議制,給執(zhí)政者(無論他叫總統(tǒng)還是國家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解決元老院的組成問題,幾乎就是最不壞的政體。
何況還有法治,還有寬容。
共和是最不壞的政體,法治是最不壞的制度,寬容是最可貴的精神,羅馬為什么還會亡呢?羅馬文明缺了什么?
核心價值觀。
寬容是一種態(tài)度、精神、境界,但不是價值。法治與共和也不是價值,而是實現(xiàn)某種價值的方式和手段。何況羅馬人還多半是以一種實用和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把法治與共和當作純粹技術性手段來看待的。這就只能成功于一時,不能成功于一世。等他們意識到這點時,可選擇的只剩下基督教。
基督教當然也不錯,因為有信仰。信仰的背后,則是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信仰也只是手段和載體,核心價值才是關鍵。它是如此地至關重要和不可或缺,以至于必須借用上帝或安拉的名義,以神諭的方式說出來。
這就是信仰的秘密。
兩漢的國家制度是帝國制,而且漢帝國的大廈是由三根支柱支撐的,這就是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秦帝國只有兩根,所以二世而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加上了倫理治國,結(jié)果非常穩(wěn)定,中華帝國也成為典型的帝國。
倫理治國靠的不是信仰,而是理念,這就是三綱五常。如果說以原罪和救贖為教義的基督教是“天啟宗教”,那么,三綱五常就是“天啟道德”。董仲舒和《白虎通》,便是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三綱五常的。
可惜,基督教并沒能拯救羅馬,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價值的中華帝國則在唐宋以后走向衰落,中華文明也逐漸失去了世界性。其中奧秘,正是《兩漢兩羅馬》一書和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想要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