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富
廠家的渠道建設,就是產品從廠家到消費者之間的通達路線。
渠道的三類組成模塊:一是廠家業(yè)務人員,二是經銷商,三是零售終端。最終的動銷,還得是體現在零售終端上。
常規(guī)的搞法,是廠家通過業(yè)務人員抓經銷商,經銷商來抓本地的零售終端。廠家給經銷商提供資源支持或是硬性標準,要求經銷商對當地的零售終端進行開發(fā)、鋪市、維護、陳列、壓貨等工作。先是做好終端建設,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拉動銷售量的提升,以及產品結構的調整。
不過,現在廠家心越來越大,原來只是掌控經銷商,現在開始要掌控終端了。當然了,人無利,不起早,廠家直抓終端,自然是出于廠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諸如:
1. 掌握真實的終端情況,從數量到質量,到各產品在各類終端的真實銷售數據。
2. 監(jiān)測經銷商對零售終端的實際鋪市情況,尤其是廠家的鋪市和陳列費用投下去后,實際的產生情況如何,為今后的市場資源精準投放打好基礎。
3. 基于廠家對終端的掌控,進行更為專業(yè)的梳理和分析,也能給經銷商更多更精準的指導。
4. 廠家直接掌控了終端,某種意義上就是架空了經銷商,經銷商自然會更聽話。
5. 即便是廠家要換經銷商,將本地的銷售網絡直接轉移給新經銷商就方便多了。
6. 在有些市場,沒準廠家能自己開分公司,直接對終端做直營。
從執(zhí)行層面來說,廠家直控終端,貌似也沒那么難,諸如:
1. 可以讓廠家業(yè)務人員,通過經銷商獲得終端資料。
2. 廠家的駐地業(yè)務人員,與經銷商業(yè)務人員一起,直接走訪終端,收集信息。
3. 要求經銷商使用廠家配發(fā)的銷售管理軟件,獲取經銷商對終端的銷售流向數據。
4. 廠家配發(fā)給經銷商的銷售管理軟件,要求經銷商的業(yè)務人員將終端信息輸入,或是由廠家業(yè)務人員在走訪終端時進行信息錄入。
5. 現在信息聯(lián)系這么方便,廠家可通過多種信息傳輸渠道,將廠家的信息直接推送給終端,或是直接收集一些終端對廠家及產品的反饋意見。
事就這么個事,有些廠家已經在這么干了。不過,真正全面落地,且能發(fā)揮出廠家預期效果的,鳳毛麟角。甚至還有廠家因為搞這個直控終端,把廠商關系弄得很僵。在廠家看來,挺好的一個事,為什么落地這么難?或是落地了沒效果?
客觀來看,有這幾點:
1. 什么叫直控終端?不是建立終端檔案,錄入銷售數據,就叫直控終端了。這些工作只是做到了對終端的基本了解,還遠遠談不上掌控。畢竟,商業(yè)往來,不是認識就行了,還得要有認可度、信任、客情、服務、多元化的利益等等綜合因素組成。廠家當前更多只是了解些終端信息而已,距離能直接做生意,甚至能掌控,還很遠。就像你認識銀行,銀行也認識你,但這不代表銀行就一定放貸款給你。
2. 經銷商對當前的終端,很多也是粗放式管理,所收集到的終端信息有限,轉給廠家的終端信息,質量更加有限。
3. 廠家的駐地業(yè)務人員,也許沒廠家老板想象得那么勤快,這一個一個終端收集信息的事,往往也是敷衍了事。再有,考慮過廠家業(yè)務人員的實際執(zhí)行力嗎?工作態(tài)度嗎?穩(wěn)定性嗎?
4. 收集到的終端信息是一回事,可這終端情況是持續(xù)變化的,無論是經銷商業(yè)務員還是廠家業(yè)務員,有這耐心嗎?
5. 經銷商老板看到廠家搞這一出,心里沒點數嗎?若是支持廠家推進直控終端,不是自己拆自己的臺嘛。所以,腦子稍微正常點的經銷商,對廠家搞這個項目,必然是各種明里暗里的反對,實在推不過去的,也就是敷衍一下而已。
6. 即便廠家有本事,能抓住大量的終端信息,那么,接下來這關系維護的工作誰做?靠廠家駐地的業(yè)務人員,代表廠家來直接維護終端關系?這得要多少人?維持什么樣的走訪頻率?服務和客情怎么做?耗費多少費用?若是讓經銷商來做這個終端關系維護,那這關系不又落回到經銷商頭上了嗎?
簡單點來說,廠商雙方是合作關系,產品和品牌,是廠家的事情,而在當地市場的銷售,是經銷商的工作范疇,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本來挺好的。尤其是這個零售終端,是當地經銷商吃飯的本錢,若是廠家手伸得太長,要控制經銷商吃飯的本錢,沒準到最后,搞得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