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互聯網實戰(zhàn)派大佬們頻頻出鏡——張小龍談“微信”技驚四座,李彥宏講“狼性、去小資”點爆互聯網,周鴻祎說“要像懷胎一樣懷產品”又一次將產品推向更高的位置。
不知不覺中,產品從車間、廠房里跨越到互聯網界變身為眾多大佬們心中的寵兒,完成了一次華麗麗的“轉型升級”。如果說以前產品是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實體,那么現在互聯網界的產品則是“功能服務+用戶體驗“的綜合體。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引爆了這場“產品革命“。一時間,大街小巷、宅男腐女們都在繪聲繪色的講述著自己中意的產品,不少極客甚至還推出了帶著濃烈個人色彩和理想主義的互聯網產品(比如手機游戲、應用等)。
反觀離網絡最近的運營商遲遲“按兵不動“,極少數發(fā)達省份的運營商”耐不住寂寞“,也推出了像”隨意打“、”隨意玩“這樣的電信產品,但十余年的運營經驗使得這些產品有著濃郁的”運營商“味道,怎么也無法和互聯網產品相提并論。
也許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運營商的確應該走自己的路,保持淡定、保持穩(wěn)重,不折騰、不攙和。
但從企業(yè)長期發(fā)展歷程來看,十年前,是需求來找能力,某省公司領導曾形象地說過一個比喻“基站就是印鈔機“,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能立馬收錢;而隨著網絡能力日益提升,管道同質化的現象愈發(fā)嚴重,有網絡能力的地方則不一定能帶動市場需求了。
這就給運營商出了一道難題:”究竟要怎樣才能貼近客戶、貼近市場、貼近需求?怎樣才能運營好這張網絡呢?“
說到這里,“做產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網絡同質化、服務同質化、資費同質化……這一切讓用戶擁有更高的主動權和更多的選擇。如何才能牢牢抓住用戶的心,”撓到癢處“?其實仔細分析一下,這并不困難。
用戶選擇運營商無非是要滿足兩個核心需求:一是打電話;二是上網。
不同的用戶只是在兩者的消費結構有所差別罷了。那么我們可以把話務量和流量作為產品原料,我們要做的只是針對不同需求的客戶按消費習慣組合好兩種原料便可,當然,如果能夠結合不同場景給這兩種原料配以不同的質量、優(yōu)先級等條件,想必用戶會有更好的體驗。
舉個例子,一名商務人士可以購買我們的“優(yōu)惠話務包“+”小額流量包“,在購買了優(yōu)惠話務包后,他不再擔心話費,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撥打和接聽電話,不再按傳統的時間計費;在”小額流量包“中,他有足夠的流量用來消費,如果用不完也不必擔心,因為流量會自動加入到次月的流量包中,再也不必擔心流量用不完浪費錢了。
這只是一種最初級的產品原型,隨著業(yè)務支撐技術的發(fā)展,未來我們還能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訂購和推送服務,如一名廣告從業(yè)者想要了解同一區(qū)域內的競爭對手及合作伙伴信息,通過后臺的業(yè)務支撐云及大數據技術,他可以訂購廣告主聯系最多的企業(yè)信息、需求發(fā)布情況等。
也許,“話務包“+”流量包“會讓運營商更像是”管道“,但如果我們能把這種核心能力做到極致、做出口碑,也一定會在互聯網產品大行其道的今天給人們留下些美好的記憶。
在體驗為王的時代,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甚至能改變一個格局,顛覆一個產業(yè),蘋果做到了,微信做到了,下一個顛覆性的產品,能否在運營商當中誕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