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與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人們發(fā)現,受暗示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普遍具有的心理屬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于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huán)境中的各種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如果暗示來自于受暗示個體以外的個人或者群體,我們就稱之為外來暗示;如果暗示者和受暗示者同為一人,我們就稱之為自我暗示;也有人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把暗示分為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無意暗示與有意暗示;言語暗示與非言語暗示等??傊?,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因為人們經常會為了某種目的,通過語言、手勢、表情、行動或某種符號,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觀點、意見,或按所示意的方式進行活動。摘自郝濱著《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
我們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受暗示性,影響暗示的主要因素是受暗示性。受暗示性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通常我們說的催眠感受性也跟受暗示性有密切的關系,人受暗示性的程度高的人催眠感受性也會相對比較高;影響暗示的因素還有可能來自于暗示者的特征,例如暗示者的性別、年齡、知識、地位、威信等各方面條件;也有可能來自于受暗示者的特征,例如受暗示者的年齡、知識經驗、性格等情況,以及當時的客觀情況。影響暗示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受暗示時的客觀環(huán)境,有研究表明,人們在困難、混亂等情況不明時,容易受暗示。
暗示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很大作用。例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大家相互安慰:“過去了,快過去了,很快就會過去?!睆亩鴾p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摘自郝濱著《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
自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南錫學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和里保爾特把對催眠的研究轉向心理方面,提出了“暗示感應說”以來,暗示理論可以說成了催眠最重要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實踐證明,消極被動的暗示能破壞人的機體生理功能,擾亂人的心理和行為;而積極,正面的暗示能糾正被擾亂,被破壞的心理和行為,改善機體的生理功能。所以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催眠,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給與被催眠者以積極而正面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