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四象”之二
二、四季與日地系統(tǒng)
春夏秋冬作為四象,又稱為四時,在周易及其有關著作中最為常見。在此,作為第一個例子,首先來進行研究。
春夏秋冬四象來源于日心系統(tǒng)的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中,分別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代表,在古天文學中稱為二分二至。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交,并相距一百八十度的兩個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九十度的兩點,稱為二至點。位于天赤道以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夏至點相對的那一點,稱為冬至點。夏至點與冬至點的連線通過太陽,成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橢圓形軌道的長軸。而春分點與秋分點的連線則成為該橢圓的短軸。太陽位于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
在這一橢圓形軌道上,冬至是近日點。由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日照時間最短,故稱之為太陰,又稱老陰。冬至是極陰之點,陰極生陽,所以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夏至是遠日點。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日照時間最長,故稱之為太陽,又稱老陽。因夏至是極陽之點,陽極生陰,所以有“夏至一陰生”之說。當?shù)厍驈亩咙c向夏至點運行時,中點是春分點。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陰向陽轉(zhuǎn)化的平衡之點,稱為少陽。當?shù)厍驈南闹咙c向冬至點運行時,中點是秋分點,太陽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陽向陰轉(zhuǎn)化的另一平衡之點,稱為少陰。由此可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但表示四季(時間),而且表示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行位置(空間),是一個完整的時空體系。二分二至是這一時空體系中的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時空點。這四個時空點組成了四象。在一個干支年(從春分起到第二年的春分止)中,太陽和地球作為兩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象,構(gòu)成了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時空體系。
把二分二至進一步分割,每兩個時空點間按時間均勻分成六等分,即可得到二十四節(jié)氣。從春分起按順序為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它們相當于這一時空體系中的時間坐標。顯然,這種時空體系只表示陰陽兩體之間的相對關系,與坐標軸和原點的選擇無關。無須確定它們是日心系,還是地心系。它的作用是使人們能夠準確無誤地根據(jù)天時,確定農(nóng)時,保證收獲。這一作用延續(xù)至今,正是它永恒的偉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