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和避免“厭學”
很多家長和老師來信咨詢孩子厭學的問題,這個問題讓他們非常頭痛,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認識和避免厭學的問題。
學生中厭學比例非常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
在給北京某重點實驗中學初二年級的五個學生講課的時候,談到他們最大的理想,他們竟然說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學習。其中有個叫張小函的同學就說: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都不喜歡上學。所以,當我們安排他們到清華參觀的時候,他們高興得都跳起來了。
厭學就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xiàn),是學生由不想學習到不喜歡學習,甚至發(fā)展為對學習產生厭倦、厭惡從而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tài)。
A、厭學的分類
根據(jù)厭學的不同程度,我們把厭學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輕度厭學。
學生的主要表現(xiàn)為輕微的心理上的不想學習和不喜歡學習;
二是中度厭學。
學生的主要表現(xiàn)是會傾向于采取一些逃避學習的行為。如逃課、逃學;
三是厭學癥。
學生的主要表現(xiàn)已經(jīng)有明顯的病態(tài)化,表現(xiàn)出極端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
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厭學癥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B、厭學的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
身心疲憊、頭暈腦脹、食欲下降,甚至思維遲鈍、記憶力衰退等身心疾?。?
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患有厭學癥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
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yè),不參加體育活動,怕考試,怕排名;
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
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如頭昏、頭痛、惡心嘔吐、腹痛、尿頻、食欲下降、睡眠易驚、脾氣暴躁,甚至出現(xiàn)抑郁,焦慮,強迫等神經(jīng)癥狀。
曾經(jīng)有一位來我們基地的初二學生,就是典型的厭學癥,他的父母聽到三倍快速學習法的介紹后非常感興趣,但孩子不這樣。經(jīng)過了解,孩子對學校里的老師非?!巴春蕖?,他甚至說老師講課的時候故意要害他,有的同學也是對他不懷好意。他說他很反感到學校去,在學校里就心神不定,而且總想嘔吐。
C、厭學的成因:
學生厭學就是學生不知不覺中把學習定義為一個討厭的過程,這種討厭非常嚴重,甚至可以達到聞風喪膽的程度。
學生厭學的成因主要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被迫學習。
我們國家是個人口大國,但是教育資源卻十分有限,所以我們國家不得不采取考試選拔的方式來選擇學生,我國的學生也就面臨著巨大的考試壓力。
在教學中,教師們仍以陳腐落后的滿堂灌為主,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們聽起來必然味同嚼蠟毫無興趣。
在教學內容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量太大,學生更多地需要大量時間來死記硬背,所以,過程非??菰?,而且學生不得不繼續(xù)學習。
這些年,雖然教育界喊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但只要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不變,應試教育就會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教師的判斷標準必然以升學考試為準,與升學考試關系不大的方面往往被忽視。
日本兒童心理學家金盛浦子也得出基本同樣的結論:“在出現(xiàn)心理障礙不愿上學的孩子中,有90%是由于家長或老師采取強制的教育方法所致?!?
很多家長一方面自己當年沒有機會好好讀書,或者有機會讀書,但沒有讀好,于是把自己讀書的心愿傳給了后代,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完成自己心中永遠的結;另一方面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只想著孩子學習好,考上好的大學光宗耀祖、有美好前程,想方設法把大量的知識塞進孩子的腦子里,而不管學生是否對學習有興趣。
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被迫學習,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疲倦和厭惡。
二是缺乏學習動機。
學習的最強烈、最可靠的動力,來自于學生本人占支配地位的認知需要。只有當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時,他們才會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更大的興趣和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動機到底是什么呢?
美國心理學家J.M.索里和C.W.特爾福德,把社會動機分成兩大類,即交往性動機和威信性動機,這兩類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意義。
他們提出,交往性動機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動機,起源于社會個體與他人的接觸,表現(xiàn)為:a、愿意和別人在一起;b、希望與喜歡和欣賞的人相處,而不愿與陌生人相處。
其實交往性動機就是人們通過交往過程追求快樂的動機。
交往性動機在學習上表現(xiàn)為:
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教師而努力學習,因為不喜歡一個教師而拒絕聽課;
為獲得父母、教師、親友和同學的贊揚而認真學習,或因受到責備、奚落,挫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影響學習;
因師生或同學間的友好而提高學習的責任感等等。
威信性動機就是通過得到榮譽和獎勵來增強信心的動機,是一種比交往性動機更高級的社會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于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的追求。所以,威信性動機常通過獎懲與競賽作為激發(fā)動機的手段。
例如,期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肯定和贊揚,向往獲得成就,其實這種動機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后幾個層次的需求相似。
美國心理學家J.布魯納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效應強且持久,而外在動機效應弱且短暫。
三是家庭教育的誤導。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施行以后,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過分的溺愛。
在物質生活條件上,大人們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從而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習慣。
在生活上,無論他們遇到什么困難,他們的祖輩父輩們都會毫無保留地對他們百般呵護。他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呼來喚去、任意妄為,他們就是家里的小太陽,他們就是皇帝!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學生,獨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很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他們往往因學習和生活上的一點小小的困難而喪失信心,產生頹廢情緒而導致厭學心理。
學生意志力薄弱、人際關系不和諧或師生關系緊張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
四是社會的歧視。
有的學生由于基礎較差,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卻只獲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敗,長時間受到社會關系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希望,生活中又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關懷,只有失敗。
這些學生會逐漸形成“自己天生就是笨蛋,沒有辦法學好”等錯誤觀念,后來的學習不順利和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鄙視又進一步加強他的自我認定,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很快就患上了厭學癥。
另有一些學生小學時成績較好,上了初中后,由于知識量陡然增加,學習節(jié)奏也迅速加快,再加上這些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差,就表現(xiàn)出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不適應,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成績會迅速下滑,如果經(jīng)過幾次挫折和失敗,他們就會喪失自信心,從此一蹶不振,患上厭學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