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就萌芽了分享經濟,但其前提僅僅是出于個人對群體的依賴,是一種被動的分享。而在今日,現(xiàn)代人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盈余需要在社會之間分享互助,從而變現(xiàn),由此催生了“經濟”。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因為人類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研究資源的分配與閑置資源的再利用。
如今,汽車出行、房屋短期租賃等領域的分享經濟已經玩得風生水起,而同樣作為分享經濟門類中的知識技能類分享,卻似乎步履趑趄,我們不禁要問,知識技能類分享的出路和未來到底在哪里?
Quora以及它的借鑒者知乎借助UGC模式,利用人們的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把個人化的知識、技能、經驗、心得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實現(xiàn)共享,完成用戶的積累。知乎這種基于經驗知識傳遞的非標準化的知識交換確實是一種分享。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
知乎開放、平等、去中心化地接納每一個用戶,使得人人皆可拾筆編輯。一群最有時間最有欲望的用戶輸出了最多的內容,而不是最專業(yè)的——他們“不審題,答非所問,自說自話”,他們“借別人的問題,講述自己的營銷故事”。如今,讓知乎早期得以迅速擴張的Key Opinion Leaders一個個離開,卻有越來越多的營銷操盤手、PR公關、雇傭水軍廝混其中。
知乎雖在自有平臺上構建起了強大的知識圖譜,但這種知識圖譜是碎片化而非系統(tǒng)化的。知乎在知識的橫向架構上涵蓋了所有的類目,卻無法在縱向深度上提供“針對某個用戶亟需的個性化知識服務”?!扒筢t(yī)問診”會“對癥下藥”,知乎做不到。
當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免費的輕易獲取到,原本優(yōu)劣良莠的差別也就消失了。常識可以免費,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不會永久免費供應的,想要免費的時候,它一定變成了常識。
除卻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這一重要前提,若想讓某一領域的分享升級成為一門“經濟”,它有著最基本的幾個特征和要求——
需求和供應原本就應該存在,“分享平臺”要做的是如何高效地服務于雙方匹配。
“分享平臺”提供的服務,內容個性化,流程標準化,邊際成本低于過去的專業(yè)組織供應者。
誕生出一種新的分工形式,并能為之變現(xiàn),創(chuàng)造價值。
知乎讓知識聚沙成塔,卻無法為帶著疑問而來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也無法為寫下幾大章節(jié)的用戶實行“知識變現(xiàn)”。知乎自身若要變現(xiàn)盈利,輕而易舉。但就目前來講,知乎只是在“分享”,尚不是一門“經濟”。
分享經濟所需要的,是Cost Down(低成本策略),絕不是Free。
若前文提到的“知乎式免費分享”只停留在“問答與交流”層面,那“付費型知識分享”輒已經觸達到“經濟”范疇,針對“個性化問題”而給出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并不見得絕對正確,但至少有源可溯。而免費的答案天花亂墜,因為他們并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說白了知識傳播中出現(xiàn)了金錢這個介質,其實相應的,也代表著一種責任。
知識分享經濟作為新的行業(yè)形態(tài)才剛剛萌芽。把個人的認知盈余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實現(xiàn)知識共享,從而變現(xiàn)獲取收入,或許這就是分享經濟模式能夠快速成長的土壤。和知乎的區(qū)別,在于底層邏輯的不同。而底層邏輯就是判斷一個分享經濟模式是否成立的基礎框架。
體驗重構。知識分享經濟,服務的場景與方式與舊模式有質的改變,約人,時間、地點,自行選擇。
價值重構。直接將認知盈余兌換出知識的經濟價值。
關系重構。契約周期短,供需雙方之間連接的周期可能就只是一些碎片化時間。
其實現(xiàn)在知識技能類分享經濟在很多產品上得到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