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喜歡說故事。他說的故事有什么特色呢?簡而言之,就是虛虛實實,根據(jù)某些歷史資料,再搭配他想象中的人物與言論,然后像畫龍點睛一般,展現(xiàn)他的基本觀念。他的觀念不但發(fā)人深省,并且可以付諸實踐,在生活中體驗一番。茲舉一例說明。
《莊子•田子方》有一段記載如下:“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祿放在心上,所以養(yǎng)牛而牛肥,讓秦穆公忘記他地位卑賤,把國政交給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可以感動世人?!?
從時間先后來說,舜在前而百里奚在后;就困難程度而言,不在乎生死顯然高于不在乎爵祿。所以,莊子強調的是修養(yǎng)的順序,百里奚要感動的是秦穆公一人,舜所感化的則是天下百姓。關鍵在于:他們都是無心而為,一方面不考慮外在的利害,不存著刻意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專心盡好自己的本分,然后順其自然。
接著這兩位歷史人物之后,莊子才道出他所編的故事:“宋元君打算畫些圖樣,所有畫師都來了,行禮作揖之后站在一旁,調理筆墨,半數(shù)的人站到門外去了。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閑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畫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他已經(jīng)解開衣襟,袒露上身,盤腿端坐著。宋元君說:“行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真正的畫師必須化解外在的限制,專注于他的題材與技巧,才有可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呈現(xiàn)偉大的藝術結晶。豈止畫師如此,任何人只要認清本分,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也都可以顯示瀟灑自在的風度,值得受到大家的肯定。
說來很巧,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大概早就熟讀《莊子》,對這一位畫師印象深刻,并且起而仿效。他的作為造成了另一段佳話。
《世說新語•雅量》記載了下述事跡。郗鑒與王導都是朝廷大官,門當戶對。郗鑒想去王家挑選一位女婿,就派專人送一封信到王府,言明來意。王導對使者說:“您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吧?!边@位使者回去稟告郗鑒說:“王家?guī)孜还佣际强扇〉娜瞬?,他們聽說您派人來選女婿,個個表現(xiàn)得莊重沉穩(wěn),只有一位公子露著肚子躺在東床上,好像沒有聽說這件事一樣?!臂b說:“就選這個人吧!”打聽之下,原來這個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兒嫁給他了。
以上這段真實的事件,塑造了一個新詞,叫做“東床快婿”。當時的上層社會常是家族聚居,子侄輩也生活在一起。王家是大戶人家,眾子侄們聽說郗太傅要挑女婿,自然梳洗打扮一番,刻意表現(xiàn)得文質彬彬,希望可以雀屏中選。只有王羲之保持他原來灑脫的個性,“在東床上袒腹臥,如不聞”,結果反而獲得青睞。
郗鑒所欣賞的,是不做作的自然本性,因為唯有真實的面貌才會持續(xù)一生。若是為了討好別人而裝模作樣,將來結婚之后還能如此文雅嗎?對王羲之來說,挑女婿是別人在決定,誰能預測其判斷標準?因此,與其遷就別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實實表現(xiàn)自己平常的生活態(tài)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世事豈可強求?
莊子在念書方面是高材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其學無所不窺”,該念的書都沒有錯過。但是,莊子是個書呆子嗎?當然不是,他擅長在歷史中找材料,同時以他敏銳的眼光提出道家的觀點。道家有什么樣的觀點呢?簡單說來,就是要從“整體”來看待萬物的變化。既然一切變化都含括在整體中,我們又何必在意一時的得失成敗呢?既然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在這個整體中,我們又何必放棄真實的自我呢?放棄自我,所得到的又有什么價值呢?莊子將會反復叮嚀我們這一類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