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大師”,在行騙第二步的忽悠階段結束之后,便會止步了,但是頂級的“大師”走了高端路線,與高官、名人稱兄道弟,與電視臺、媒體勾肩搭背,華麗地上演了一場“狐假虎威”的頂級騙局。
“狐假虎威”出自《戰(zhàn)國策》,是一個寓言故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宣王,有一次問手下群臣一個問題:“我聽說北方中原地區(qū)的諸侯都畏懼楚國的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楚宣王的問題代表了他對此問題的疑問,同時也說明昭奚恤在當時影響很大,不僅在楚國,而且大名都傳到了北方各國。但是,楚宣王的問題一出,群臣噤聲,無人回應。
一陣沉默之后,大臣江一出列講了一個故事:百獸之王老虎有一次捉到了一只狐貍,剛要下口吃狐貍,狐貍卻對老虎說:“你不能吃我!
江一沒有對楚宣王的提問正面回答,而是采取了迂曲的方式,但是寓意很明確,楚宣王自然也能聽懂其中的意思。昭奚恤就是狐貍,他在楚國獨攬大權,掌握著楚國的軍隊,北方諸侯與楚國群臣就是百獸,他們害怕的不是昭奚恤,而是昭奚恤借楚宣王得到的無上權威。
“狐假虎威”本義是狐貍借百獸之王老虎之威嚇退百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恐嚇人?!?/span>狐假虎威”有它的現(xiàn)實功效,最起碼狐貍保住了性命,而且還在百獸面前立了威,老虎都走在它后頭呢;昭奚恤借助“狐假虎威”,自己獲得了現(xiàn)實好處,也贏得了諸侯、百官的敬畏,這樣成功的案例,自然成為“大師”們不斷揣摩的范本,在揣摩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借力”。他們通過一切門路,與代表權威的官員、明星、媒體拉上關系,紛紛為其說話、代言、炒作,只要舍得投錢,運作得當,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嘍啰便能翻云覆雨,名聲大噪。當然,其后自然是財源滾滾來,撐鼓了腰包。官員、明星、媒體,本是傳遞誠信與真相的群體,他們是掌握部分話語權的群體,他們的加入,強化了“大師”的可信度,引得一部分人墜入陷阱。
一位遭遇中性筆芯加工騙局的人,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電視上都做了廣告,能是假的嗎?”從他的話語透露的信息可見,電視廣告在他的受騙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電視的絕對信任促成他義無反顧地走向騙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電視臺對金錢也是沒有抵抗力的,有時為了金錢,某些電視臺便也加入到之前自己口誅筆伐的“無良媒體”隊伍中去了?!?/span>大師”的“狐假虎威”之術,如同狐貍那般,也是保護自己的一個籌碼,在危急時刻,“老虎”的地位、威勢,會保住他們一條生路,中國成語中的“城狐社鼠”,很好地揭示了這一現(xiàn)象。
“城狐社鼠”出自《晉書·謝琨傳》。東晉元帝時,主弱臣強,大權旁落,晉元帝能夠順利登基,主要依賴于瑯琊王氏家族的支持,晉元帝理政之后,瑯琊王氏與皇室力量勢均力敵,有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故而歷史上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晉元帝為了擺脫這種尷尬局面,任用劉隗等人為心腹大臣,試圖與瑯琊王氏抗爭,奪回屬于君王的絕對權力。劉隗被委以重任之后,對瑯琊王氏家族不留情面,針鋒相對,勢頭很猛。劉隗的一系列舉措,顯然極大打擊了瑯琊王氏的顏面,讓瑯琊王氏家族甚為不滿。瑯琊王氏的重要人物王敦對于晉元帝任用劉隗極為不滿,他自恃擁立晉元帝有功,一直有奪權之心。在其發(fā)動政變之前,王敦與他的幕僚謝琨有過一番對話。謝琨是東晉名臣謝安的伯父,王敦頗為看重謝琨。王敦在謀亂之前,側面征求謝琨的意見,他說劉隗奸佞當?shù)?/span>,危害社稷,他決意將劉隗除掉,以報效朝廷,但是謝琨認為此舉不妥。謝琨將劉隗比作城墻里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狐貍與老鼠都是破壞者,但是要將城墻里的狐貍殺死,勢必會毀壞城墻;要將社廟里的老鼠殺死,無論是用火熏還是用水灌,都會損壞社廟。與此相應,劉隗為晉元帝的左膀右臂,依附于晉元帝,在此情況下,要除掉劉隗,勢必會對晉元帝與國家社稷產(chǎn)生危害,因此,謝琨不贊成清除劉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