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王在豐,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zāi),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zāi),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nèi),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與鬼神通,微哉微哉。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以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有將動,必有愚色。
解讀:
如果說《文韜》是治理內(nèi)政的政治綱要,那么《武韜》就是奪取天下、戰(zhàn)勝對手、占領(lǐng)市場的戰(zhàn)略決策與宏觀把控。
姜子牙第一篇講發(fā)啟,其實就是分析發(fā)動奪取天下的要領(lǐng)之處。
1、練好內(nèi)功,修身養(yǎng)性,王者之道:
法、術(shù)、勢,我們許多的人只懂得方法與技術(shù),卻不懂得勢的把握,勢的把握卻是道的核心,悟道者必通天時、地利、人和。 孫子兵法講我可立于不敗,但未必可勝,因為對手是誰不清楚。
觀天道、觀人世,天道有亂、人世有變,圣人可出來消滅惡人,開創(chuàng)圣世。時機可以等待與把握,但永遠(yuǎn)不可創(chuàng)造。這與現(xiàn)代的觀點大大不同,我們說有機會,要把握機會,沒有機會需要創(chuàng)造機會。這是不對的,機會永遠(yuǎn)不能創(chuàng)造,只能把握。順勢而為者生,逆勢而行者亡。
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之天下:
天下有變,自然會有群起者,群起者眾多,群雄追鹿為的是什么?不就是為分天下之利嗎?因此誰的胸懷能容得與別人一起打天下、并且共擁有天下,就能得到天下。
因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之天下,大家都有分肉之心,那么就同舟共濟,打天下時大家會全力以赴。
3、大智若愚,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圣人將動,必有愚相,道不可見啊。姜子牙講了反者道之動的觀點:
不奪百姓利益者,百姓愛戴;不奪取天下者,天下歸他;不奪取國家者,國家服他。飛鳥將飛時,必收雙翼;動物將搏擊時,必靜觀不動。
真正的高手,別人根本看不出他的大智,在世人看來是與常人無異。實則是最后的贏家,而且是共贏的大家。
最后的勝利,必然建立在眾人的勝利之上,最大的利益,必然建立在眾人的利益之上。
此段與老子《道德經(jīng)》觀點極為相似,老子在齊國,姜子牙也在齊國,好像有很大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