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原創(chuàng)系列中國人自己的哲理小故事
系列16——《小朋友的交友之道》
故事概要:
留心觀察,我們會發(fā)想一個普遍的想象:在人群里,AB兩個(或多個)恕不相識的小朋友,很快就會聚在一起玩起來(雙方都帶著玩具的話會更快)。如果A小朋友喜歡B小朋友的小玩具,想玩而B小朋友不愿意的話,A小朋友也不會去爭搶什么的,而常常默默在旁邊觀看,看到高興的時候,A小朋友也會拿出自己心愛的玩具故意在B小朋友面前高興地玩起來。這樣常常引起B(yǎng)小朋友的興趣,從而主動給A小朋友交換,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當某個小朋友的家長要走的時候,兩個小朋友就會迅速把玩具還給對方,除非父母提醒,基本不會主動給對方說“拜拜”、“下次見”等禮貌性的告別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們之間這種主動與隨機而遇的陌生朋友交往的意思越來越淡,而更多地選擇與鄰居、同學或親戚交往了。分別的時候常常無需大人的提醒也學會了與人主動道別,但常常與自己相遠親人的告別時也許還會淚流滿面,即使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送給對方也會非常大方……。點評:
1.與人交往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剛開始,相互之間的交往也許更多的是利益,就像AB兩個小朋友剛開始并不在乎你來自哪兒以后會怎么樣,而更多在乎現(xiàn)在你手里的玩具(利益),所以常常懂得尊重適合而止的道理,分手的時候也沒有什么值得更多留戀的。
隨著交往的選擇性,我們之間也許就不僅僅停留或在過多關心對方手里的利益了,變得“相近而親”,感情成分也越來越多,坦誠相交下來的最終成為了摯友親人。
2.人是社會動物,網(wǎng)絡朋友、單位同事,珍惜彼此的偶遇與共事的緣分,空間距離雖遠但心之距離很近,而不要成為那種“近在咫尺、遠在天涯”的酒肉、利益朋友!
(余尚祥原創(chuàng)哲理小故事,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