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峰,譚俊峰講師,譚俊峰聯(lián)系方式,譚俊峰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沙盤培訓專家、沙盤專利持有人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譚俊峰:管理學研究之惑
2016-01-20 40798
當初接觸管理學這個領域絕非是為了謀個好職位以改變命運,全然出于個人的喜好與興趣,再加之當年創(chuàng)業(yè)之需。一來為搞懂點什么,以提高管理水平,盡管小公司還用不著;二來為建立起必要的人脈圈子,好為市場拓展尋找機會。于是,幾個創(chuàng)業(yè)的兄弟分了分工,全都頂上了MBA的帽子,有清華的、北大的、人大的、哈工大的,分工協(xié)同,好不熱鬧。 然而,在管理學領域混跡了一圈,作為一名小小的管理學研究者,愈發(fā)的對管理學研究產(chǎn)生了困惑,甚至是一種恐懼。因為有太多的學術文章讀不明白,不僅方法上摸不到頭腦,就連研究的價值也令人莫名其妙。我這個人就愛偷看,熱衷于偷看別人的博士論文,反正現(xiàn)在通過知識網(wǎng)查閱論文非常方便。看博士論文我一般只看兩部分,一是綜述,二是結論,至于認證過程我是不看重的,因為自己基本上看不懂。知道他想論述啥,有何結論來得更實在。但讀著那些博士畢業(yè)大作,真不知道那些深奧的管理學研究課題對企業(yè)管理實踐究竟有什么意義,也許僅僅是為了SCI的文章發(fā)表,為了帶上那頂博士帽,為了獲得與經(jīng)濟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大量引進的數(shù)字、數(shù)理、模型、結構、分析邏輯上的嚇人的東西,的確給人留下一種深刻而不可及的印象,使得管理學研究真的變成了令人肯定的科學,獲得了“一種逼人的科學尊嚴”。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那些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社會細胞(組織)及組織的細胞(管理),總是先于管理研究的。直至今日,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也完全是兩回事,學院派的管理學專家們基本上等于管理實踐上的白癡,盡管他們一直崇尚實證研究,但我猜想多半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總想在某個細分領域找到可值得研究的課題,以獲得學術地位,而全然不管現(xiàn)實中的企業(yè)。反過來,熱鬧異常的企業(yè)實踐一波勝過一波,管理大師一輩強于一輩,在那些富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的引領下,這個社會依然快步地走向新的文明,而全然不顧管理研究的存在?;蛟S你會說,研究的一小步將帶來實踐的一大步,就如同數(shù)學對自然科學的意義一樣。然而,這一點僅僅是說說而已。 于是,我真的失去了對那頂“博士帽”追求的最基本的內(nèi)在動力,再加之自己的愚笨,“考博”就真的成了與已無關的詞匯,打不起一點精神。盡管有些不甘心,有點吃不到葡萄說它酸的窘態(tài),但這卻是自己真實的本性與良心。 自從五四運動胡適先生引進了“賽先生”起,“科學”就成了體面的學術的基礎。然而現(xiàn)在的以西方科學研究為旗幟的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對“物”的研究起源的,當將這種“科學性”應用于社會人文領域研究時,當研究的對象變成“人”時,這種科學方法自身的“科學性”是受到質(zhì)疑的。 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便是“人”,心理學更是如此,難怪那些學心理學的人更覺得自己學問深厚,方法純熟。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從對“物”的研究所形成的基本科學研究方法與范式,是否真的適合于對“人”的研究。這一點往往沒人注意,學者們用不著杞人憂天,只要你堅持規(guī)范的體系、模型、方法去做就是了,該調(diào)研調(diào)研、該實證實證、該統(tǒng)計統(tǒng)計、該分析分析,至于得到個什么結論,誰知道呢?如果知道了也就沒有研究的意義了,只有這樣才更顯得有價值一些。這自然就帶有了科學性,但真的是這樣嗎? 僅舉一例:胡適的無知! 胡適可謂大學問家,西學的經(jīng)歷帶給他巨大的財富,以至于胡適成了新文化運動、科學精神的代表人物。胡適研究問題真的是認認真真、有板有眼、毫不含糊。然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真的能得出個科學的結論嗎?或真的能研究出題目的根本嗎? 胡適當年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的禪:它的歷史和方法》,這篇文章系系統(tǒng)統(tǒng)的堅持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禪的歷史演變過程、主要人物、重要活動、思想價值等均做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從我接觸的資料看,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對禪的研究比胡適更科學。 但當你讀過胡適先生的這篇文章后,除了獲得那些靜態(tài)的歷史考證知識外,對于討論的主題“中國禪”,胡適可謂一竅不通?!岸U”是心法,堅持現(xiàn)有的科學研究方法,你永遠也摸不到根本。目前的科學只適用于“物與物”,對于“物與心”的命題基本上徘徊不前,看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就清楚了,時至今日,對于人類是怎么產(chǎn)生感覺的,如視覺,最終的結論是我們的視網(wǎng)膜里有一種叫做視覺神經(jīng)的細胞,它就有這本事。至于細胞的活性,即如何從構成物質(zhì)的分子、原子中,產(chǎn)生出視覺的感覺,沒人說得清。我可以肯定地講,最好的心理學不在科學院,而在佛學院,讀一讀《唯識論》就清楚了。 胡適的研究成果,被日本禪師鈴木大拙批得體無完膚,不信你讀一讀鈴木大拙的《什么是禪》就理解了。胡適對于禪的研究,將其置于歷史的背景之中,但禪屬于“心”,不是單靠知性的分析所能說明的。只要知性不離語言和觀念,但永遠無法觸及心靈的東西。 胡適的研究是這個樣子,更別說其它人。那些在人們面前趾高氣揚的教授們、專家們、學者們,他們憑借的僅僅是自己學會了一套方法,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掌握了一套實證研究的范式。至于這個工具有什么用,沒人去管,反正手里拿了工具就是大師了。殊不知,拿了麥克并不等于歌唱家,握著拳頭并不等于泰森,就像你拿了桿金筆同樣寫不出有神的文字來一樣。工具僅僅是工具,方法也僅僅是方法,找不到研究的題目,一切等于零。并且與“人”相關的研究題目本身,它所需要的方法并非建模與統(tǒng)計。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管理畢竟是件實踐的活兒,從實踐中來,再加之對“人”或“心”的某種體悟,可能還可以把企業(yè)搞大。或者說,有法可尋,但仍無法可述,說出來、寫出來,可能就不是它了。對于心理學而言,那就更可悲了,現(xiàn)有的一切方法基本上沒啥用。自己反思一下,讓你為之興奮的難道是研究出個“真理”嗎?據(jù)我所知,一般不是,而是方法運用的嫻熟,就如同開車狂奔過癮一樣,癮在開車的過程,卻迷失了所去的方向。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