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當一名培訓師,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這是問題值得每一位培訓師深思。據我的觀察,有些老師把課講得風動水起,就是不自覺地把講師必須掌握的幾項基本技術用得爐火純青,反過來,剛剛出道的老師因為沒有想透,更沒有學透,常常把課講“死”了,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授課技巧不夠。
可是,什么是授課技巧呢?能不能把授課技巧進行精確的描述,對于需要的技術進行明確的量化?
對于這個問題,我相信所有的TTT講師都能說出自己的觀點,但如果列出一個模型,系統地說全卻不是一件易事,至少對于我自己是這樣。所以我決定根據自己的授課經驗及過往學習的理論知識,整理出一個理論模型。
為了建立這個理論模型,春節(jié)期間我做了三件事:
一、盤點2013年的課程亮點與不足,通過自己來看課程的結構及演練手段的成熟度。我在紙上列出在2013年全年的課程中10個讓自己感到滿意的片斷,同時列出10個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然后我問自己,當初為什么這樣設計?它有什么優(yōu)缺點?
二、在網上找其他老師的視頻來看,同樣進行分析,哪些地方讓自己印象深,哪些地方可以進行改善。
三、買來一些培訓書籍,如《教學設計原理》、《培訓師成長手冊》及一些英文原版的理論書籍,從中找到有關課程設計、課堂授課、課后跟蹤的系統的理論。
這三招真有效。
經過整整一個月的反思、學習與整理,我總結出培訓師需要掌握的9種基本技術(具體見上圖),簡要說明如下:
1、好的課程是設計出來的,一堂實用并且精彩的課程必須提前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行動事項。
2、設計必須圍繞教材、學員、講師三大要素來進行,先根據問題所在確定教什么,其次要弄清楚學員的特點,最后根據教材內容及學員的特點設計出具體的教法。
3、講師不但要具備理性,感性與互動必不可少,否則課程會變得乏味。所以,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在授課時,必須同時做到理性、感性及互動。
出于篇幅的關系,以下只簡要介紹一下其中的二項技術。
精彩課程的佐料設計。
學員來上課是為了在課堂上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就好象人餓了,去館子店吃面條的過程。深圳的唐平老師把一堂課比作一碗面條,我覺得很恰當。現實的情況是,肚子餓的食客雖然是為了填飽肚子,但對味道不好的課程不感冒,所以,常有老師抱怨“我的課程其實干貨很多的,只是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如果遇到這種問題,就說明講師的課缺乏“佐料”。
可是佐料是什么呢?
很多人說學員喜歡聽“笑話”和“故事”,可是,除了故事、笑話,還有哪些必不可少的佐料?
假如給每一種佐料用“美味值”來計分,各種佐料的分值又為多少?
在本節(jié)中,本人列舉出10種最常見的佐料,并給各種佐料的“美味值”打分。
這里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即使很多老師知道需要故事或案例,可是,你準備的素材的豐滿度如何?
說一個例子。為什么同樣一個故事,在別的老師嘴里,能讓學員無比投入甚至動情,而你講的故事只是讓他們笑一笑便沒了下文?
在評述素材的豐滿度時,我提出了任何素材必須具備以下三大要素之一:
一、遞進式的沖突。
二、令人意料不到的變化。
三、素材的貼切程度與時代感。
這一單元,重點探討二點:佐料設計、教學素材的三種特性。
知識點的邏輯結構。
我們常常聽到以下二種說法:
1、這位老師講的挺好的,可是,在工作中很難用得上。
2、老師,您講的確實挺好,我也做了很多筆記,可是,我真怕過了幾天,絕大多數東西都忘掉了。
第一個問題很普遍,就象我有時接到一個課程,機構說只要按大綱講就好,實際上,我對學員的問題并不清楚,效果自然會打折。
應該怎么做呢?答案就是五個字:問題明確化。
什么課程最有用?一定是講師講的方法針對了學員的問題。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就好象只有買了小米手機的人才關心如何使用小米手機的特點,商場里的東西再高檔,如果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也不會產生強烈的購買動機。
那怎么樣,才能知道學員的問題呢?這就牽涉到一項技術:培訓需求的調研。
在這一章的前半部分,會介紹如何設計問卷調查、如何觀察學員的工作行為、如何訪談學員及其上司的方法。聽起來似乎非常容易,但實際上其中有很深的學問,比如在設計需求問卷時,一定要做到問題的中立性、全面性、系統性,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一定做不好。
現在說說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似乎和講師的關聯并不大,但實際上,這和講師的設計密切相關。
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如何衡量一堂課的好壞?
一般說來,如果是一堂好課,大家都認同以下三個標準:
1、聽得進;
2、學得會;
3、記得住。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看上面的二個問題,我們發(fā)現如果學生記不住,講師一定在有些方面漏了。這個被遺漏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課程知識點的結構化。
什么是知識點的結構化呢?
我個人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二點:
1、知識點的數量設計。
課程單元的關鍵知識點的數量,應該控制在7個以內,因為在單元時間內,人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知識點太多,學員的負擔太重了。
2、知識點的邏輯設計。
假如在一個課程單元中,關鍵知識點的數量為5個,彼此之間存在怎么樣的邏輯關聯?
在這里,我會強調一點:只有高度邏輯化的知識點才容易記憶,所以,我會問以下二個問題:
一、各知識點是平行關系(如要素關系),還是流程關系?
二、各知識點的位置排列符合金字塔原理嗎?
這一單元,重點探討二點:如何確認學員的問題、知識點的數量及邏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