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三樓中央大廳與采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其中,在回答鳳凰衛(wèi)視記者的,溫家寶總理說:5年已經(jīng)過去了,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我腦子里在盤旋四件事情。其中,在談到第二個所“盤旋”的事情時,他說: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么,“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哪里?意義何在?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這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天變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這是對當時有人用各種所謂“天生異象”的奇談怪論來攻擊新法的回應,同時透露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若不適應當前的需要甚至阻礙社會進步,就要修改甚至廢除,不能盲目繼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這既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們常引用這句話來表達一種不斷革新的精神。
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他強調(diào)要在思想上破除當時人的守舊心理。這句話不僅簡明扼要地說出了王安石變法的決心,而且表現(xiàn)出他變法的巨大勇氣,成為許多改革者自我激勵的豪言壯語。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總理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祝福您,我們的好總理!祝福我們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