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領導藝術》
?。ㄅ嘤柎缶V)
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概述
(一)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基本哲學體系。它的包容量極其廣博。諸如:易經的“變易說”,老莊的“太極說”和“五行說”等。都是樸素的哲學思想的反映。它所解決的是,人活在世上,對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的基本看法。
(二)以“天人合一”、“天人統一”為核心的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人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特殊生靈,因此,他必須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有所認識。在這個體系中,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儒、道、釋、墨、法、雜、兵、農、陰陽等各家均有經典著述。
(三)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體系。很典型的就是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體系。自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使其日益興盛并不斷完善,因此,這是一個更加龐大、更加精深、更加備受尊崇的體系。
(四)以“修齊治平”為核心的指導修身克己的思想體系。它強調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懂得如何修煉自己,然后如何對待社會問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強調“人和”、“家和”、“社會和”。人的自身是一個存在,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自身并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悌、恕等成為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圭臬。
(五)以“勝戰(zhàn)”為核心的指導戰(zhàn)爭獲勝的思想體系。人類社會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因此,關于戰(zhàn)爭獲勝的思想體系,不僅為所有戰(zhàn)略家所發(fā)展和運用,而且,對于政治家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當然要首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
(六)以“食為天”為核心的有關“藝”的思想體系。這部分包括了農、匠、商、醫(yī)、織、漁、獵等能夠給人類帶來福祉和物質需要的各種藝和能。
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體”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化價值體系,其主要特點是重視人、倡導德。儒家對“仁”的強調,對“禮”的推崇以及“和為貴”等主張,都是為了協調、規(guī)范和平衡人際關系;在個人修養(yǎng)上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謀事方面強調天時、地利不如人和。這些都表明,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以“仁”為本、“立德”為先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情理和諧”的全方位的和諧精神是具有世界意義和現實意義的?,F代的人本管理,從東方到西方,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企業(yè)理念,要求企業(yè)管理者“居仁懷義”,追求管理者與員工的和諧,員工與員工的和諧,以及員工與顧客的和諧。
傳統文化對現代管理的影響作用
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1、“修己安人”的自我管理思想
2、“人為邦本”的人本管理思想
3、“人之能群”的組織管理思想
4、“正己正人”的行為管理思想
5、“貴和持中”的協調管理思想
6、“自強不息”的激勵管理思想
(二)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在傳統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1、重形式輕效率。傳統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導致在行政管理中愛做官樣文章,辦事拖拉,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決策遲緩,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
2、重人治輕法治。傳統文化中重人輕法,人情風盛行,在行政活動中表現為行政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行政決策和執(zhí)行缺乏法律約束,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成為常事。
3、重權威而輕民主。傳統社會的皇權、官權使權威觀念影響極深,在現代行政管理中表現為獨斷專行、專制、集權,家長制,行政民主難以實現。
4、重共性輕個性。傳統文化中以辦事穩(wěn)健、不出風頭為為政的要訣,以致于行政人員在行政活動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開拓、創(chuàng)新,行政活動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活力。
5、追求等級不尚平等。傳統社會等級森嚴,官本位思想嚴重,在行政活動中常常表現出極強的等級性和依附性,嚴重影響行政法制建設和行政民主進程。
6、注重大一統集權缺乏必要的分權意識。
7、注重治國經驗忽視制度研究和機構設計。
“修己安人”的自我管理思想
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立業(yè)—治國—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邏輯演繹,將家、業(yè)、國、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圍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沒有本質的差異,對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樣適用于企業(yè)和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為出發(fā)點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西方病”應該用“東方藥”來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埃茲拉·沃格爾
“人為邦本”的人本管理思想
“人為邦本”:關于管理現代對象,西方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事實上,這些現代管理思想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能找到源頭活水。
《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施實得于民”;
孔子主張富民、教民(見《論語·子路》),重視“民、食、喪、祭”,“民”位列第一;
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基本觀點,強調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國滅身。
因而,在我國現代管理當中,應該充分重視人的管理,關心下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促進事業(yè)的發(fā)展。
“人之能群”的組織管理思想
“人之能群”,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成為現實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作為組織結構、倫理結構、職業(yè)結構以及國家的管理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
儒家所提倡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tài)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雖然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中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架構,就會便于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上會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yè)的發(fā)展。
七、“正己正人”的行為管理思想
“正己正人”:現代管理關于指揮和領導行為的理論有其豐富的內容,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與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因此,在人際關系問題上,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即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盡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內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貴和持中”的協調管理思想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系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諧統一關系。
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是強調以禮為標準的和諧,是一種”貴和”須“息爭”,“息爭”以“護和”的和諧論。
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現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爸小?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中庸》將孔子所主張的持中的原則,從“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的哲理高度。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這些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有著積極作用。當然,由于貴“和”持“中”的觀念說到底是一種否認斗爭、排斥競爭和簡單協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處的。
“自強不息”的激勵管理思想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強不息?!兑讉鳌分v,“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
孔子提倡并努力實踐“發(fā)憤忘食”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tài)度,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如果說,這只是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自強不息、積極有力思想的表現,那么,“人窮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等民間俗諺,則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會化。正是這種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的精神。如果將自強不息的精神運用到管理過程中去,那將充分調動發(fā)揮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fā)展。
十一、中國古代戰(zhàn)略設計理念與現代戰(zhàn)略管理
《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zhàn)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 “五事”乃“道、天、地、將、法”。
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
天,即天時,指機遇,或一種客觀的情勢;
地,是地利,即企業(yè)的微觀環(huán)境,包括企業(yè)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資金、技術設備、信息、生產能力、產品銷路及交通運輸情況等;
將,指的是管理者,包括素質,才智、誠信、仁慈、勇敢和威嚴等方面;
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guī)范、準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yè)制定經營戰(zhàn)略,進行企業(yè)環(huán)境分析的總綱。
“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睂ΜF代企業(yè)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huán)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yè)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傳統“分”、“合”說與現代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
《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fā)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
1. 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的分門別類,專業(yè)化、系統化。
2. 合理配置資源,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據環(huán)境來使用資源的最佳方法 。
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
《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钡恼摂?,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秾O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之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zhàn)斗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
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
在現代管理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yōu)榻M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鳖I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于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
定義:激勵這個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發(fā)員工的工作動機,以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員工努力去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
意義:企業(yè)實行激勵機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確地誘導員工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滿意度,從而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下去。
作用:
1、 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
2、開發(fā)員工的潛能
3、 留住優(yōu)秀的人才
4、 造就良性的競爭
中外激勵的“四大理論體系”
(一)中國傳統激勵的方法
1、激勵下屬“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管理者、統治者關心、愛護下屬,滿足下屬生存和發(fā)展特別是心理情感的需要,與之成知己和至交,從而使下屬不遺余力地為自己出力和服務。
2、“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边@是指管理者、統治者要賞罰嚴明,善于通過獎賞和懲罰這兩種正、負強化激勵手段,來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提高績效的目的。
3、“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說管理者、統治者要知人善任,嚴于律己,身先士卒,以榜樣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勵下屬。
4、“上下同欲者勝”。這似目標激勵法,即管理者、統治者,引導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二)西方現代激勵的方法
1、“葫蘿卜加大棒”。最初西方產生了以泰勒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論。該理論把人假設為“經濟人”,認為人的行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動機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2、滿足“社會人”的需求。“葫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后來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到本世紀20年代前后,美國梅輿等人依據霍桑試驗的材料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初創(chuàng)了行為科學。
3、“尋找人的自我實現”。本世紀四十年代末,西方盛行“自我實現人”假設。
4、多種激勵方法并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沙因提出了“復雜人”假設。
十五、領導者的背景來由:
(一)領導活動從古就有,但是,領導學是隨著社會大生產和現代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現代領導學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二)領導學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原始型領導(原始社會),其特點是,公眾推舉產生。
第二階段即經驗型領導(小生產時代),其特點是,具體領導。
第三階段即科學型領導(大生產時代),其特點是,大眾公仆。
十六、領導的含義:
(一)從字義來說:是指率領,引導?;蛴米髅~時指領導人,領導者。
(二)從領導學角度上講,從本質上看,領導是一項工作,是一種行動,是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過程,或者說領導就是一種影響力。
(三)總合:領導就是指:領導者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帶領和引導被領導者,為實現某一即定目標,共同作用于客觀對象的活動過程。
(四)理解:
1、從領導構成因素看,領導是一個包括領導者和被領導者與客觀對象(客觀環(huán)境)三個要素完整的動態(tài)過程。
2、領導是一個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是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客觀對象三者的函數:領導 = F(領導者+被領導者+客觀對象)
領導的研究內容
(一)領導觀念
(二)領導結構
(三)領導體制
(四)領導職能
(五)領導素質
(六)領導修養(yǎng)
(七)領導決策
(八)領導用人
(九)領導方法
(十)領導監(jiān)督
(十一)、領導心理
領導幅度與管轄原則
(一)領導幅度
領導者能夠有效管轄的單位和人員數目的限度:
漢密務頓----3-6人;法約爾----4-5人;美國(大型)--8-9人,(中型)---6-7人;中國---8人。
(二)管轄原則
1、領導管理活動中的鐵律:誰都要按照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行事,否則就是越權。
2、越權:領導者超越了自己的職權辦事。包括三種形式:超越上級,超越同級,超越下級。
3、超越下級是指,上級攬權過多,是上級撇開下屬,直接插手下級職權范圍內的事情。
4、上級超越下級的弊端:A、吃力不討好,即嚴重錯傷下屬的積極性,又不利于上下級之間關系。B、瞎指揮,使工作出現失誤。C、不利于領導者,特別是重要領導者。
四種領導人(參考)
1、大事小事都精明;
2、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3、大事糊涂,小事精明;
4、大事小事都糊涂。
二十、科學型領導特點
(一)實行分權而治、分級決策、分層管理。
(二)優(yōu)點:領導者的工作是成事而非做事。
(三)處事原則:管多事不如管小事,管小事不如管關鍵事,管關鍵事不如管關鍵人。
(四)領導者任務:發(fā)動下一級去干,再由他發(fā)動他的下一級去干,不要想做所有人的工作,作為領導,你的整個任務就是發(fā)動別人,一個領導者如果能發(fā)動別人心甘情愿去干,你就一定會做出很大成績。
二十一、決策名言(參考)
(一)一位高明的決策者,在沒有聽到不同意見之前,是不會作出重大決策的。(不同意見可使正負兩極問題擴大,充分展開,進行論證)
(二)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沒有三個以上備選方案可供選擇,不叫科學決策。
(三)如果只有一條路可走,那條路很可能是不該走的路。
(四)看不準不動手,看準了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
二十二、管理的思維方式(參考)
(一)封閉式思維方式:以我為中心作為思維坐標,就是把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割裂開來,滿足于自身現狀,不求進取的一種孤立的思維方式,在空間上向內看不向外看,坐井觀天,唯我獨尊,在時間上向后看不向前看,思想疆化,因循守舊。
(二)開放式思維方式:把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緊密聯系在一起,注重交流,注重發(fā)展,注重未來的一種外向型思維方式。
(三)單向式思維方式:單一方向,單一腳步,單一層次的思考問題。
(四)多向式思維方式: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善于變通。
(五)靜態(tài)式思維方式:用停止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安于現狀,以不變應萬變。
(六)動態(tài)式思維方式: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方式看事物,以萬變應萬變。
二十三、領導者的權力力及成功的基礎。
(一)權力的含義: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力量,是一種對他人的心理或行為發(fā)生影響或者作用的控制力,支配力和影響力。
(二)有三層含義:
具有強制性。
在職責范圍內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
是一種影響力,影響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二十四、影響力
(一)影響力:指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影響和改變他人行為和心理的能力。領導者影響力:指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有效的影響和改變被領導者的心理和行為,使之為共同實現組織目標進行活動的能力。也就是領導者的狀況和行為在被領導者身上產生的心理效應。
(二)領導者的影響力與一般影響力的聯系與區(qū)別。1、聯系:本質上相同,都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2、區(qū)別:領導者影響力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一般人的影響力是無意識的。
(三)領導者影響力的構成
1、職務影響力。來源于領導者的職務是強制性影響力,具有不可抗拒性。
2、個人影響力。包括個人品格、才能、知識和感情因素。來源于領導者個人的品格力量和才智力量。是自然性的影響力。領導者的影響力進入被領導者的心靈深處,被人自然地接受,令人誠服,佩服,信服和心服。
3、領導者的成功要建立在自然性的影響力之上。要提高領導影響力,關鍵在于提高自然性影響力,自然性影響力在整個影響力的構成中居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一個領導者的自然性影響力大,那么他的強制性影響力也隨之提高,反之如果他的自然性影響力小,他的強制性影響力就會隨之降低。低水平的領導者,他的工作建立在強制性影響力為主,自然性影響力為輔的基礎上,高水平的領導者,他的工作建立在自然性影響力為主,強制性影響力為輔的基礎上。
二十五、被領導的藝術(人人皆為被領導)
(一)被領導并不是固定在某一層次,某些人身上的概念。從扮演社會角色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場合、地點和條件下,人們總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叫角色轉換。
(二)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是相對而言的,毎一個領導者對于他的下屬,他是領導者,但對于上級,他又是被領導者。
(三)自上而下,是領導的一種職能;由下而上,以被領導的姿態(tài)出現,甘當小學生,虛心向下屬請教,又是一種更加高明,更加重要的領導藝術。
(四)上級不競是上級,特別是你的頂頭上司,他最有權管你,如果你與上級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這種關系將變成你做好工作的一種補償力量,確保你在工作中得到必要的信息、資源、支持和公正的獎勵,否則會成為你工作中的一種阻力,甚至寸步難行。
二十六、角色定位
1、到位不越位,不要角色錯位。在領導活動中有一條鐵律:誰都要嚴格按照自己的職權范圍來行事,否則就是越權。
2、到位。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職權,在職權范圍內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做好自己的分管工作。
3、不越位。不要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來行事,包括不要超越上級、同級也不要超越下級。
4、擺正角色。既當主角又當配角。
5、在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圍內,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一定要充當主角,把分管工作做好。
6、在關乎全局工作的事情上當配角。
7、別人有需要協助,而自己又力所能及時,應該給予協助,當配角。
8、在榮譽面前不要搶功,更不要刻意搶頭功。
9、在重大問題上,特別是對全局有重要影響的問題上,不得自作主張,不能先斬后奏,更不能只斬不奏。
10、 對職權范圍外的事不能超過權限,隨意表態(tài),特別是關系到人、財、物等敏感問題,更要按職權范圍處理,不要個人說了算。
11、 道德分層管理原則,切記不可多頭匯報,作為被領導者一般只作單向請示匯報。
二十七、現代領導的“商道”文化
1、商道乃天地之道 2、商道乃為人之道
3、商道乃識時之道 4、商道乃修煉之道
5、商道乃數術之道 6、商道乃仁和之道
7、商道乃禮儀之道 8、商道乃為公之道
9、商道乃變易之道 10、商道乃誠信之道
11、商道乃雄心之道 12、商道乃人本之道
13、商道乃謀略之道 14、商道乃儒法之道
15、商道乃領導之道 16、商道乃訓誡之道
17、商道乃琢理之道 18、商道乃獨行之道
19、商道乃善濟之道
二十八、領導者為什么會失敗?
(一)沒有組織細節(jié)的能力—原則領導弊端太多
(二)不愿意提供微賤的服務—“你們之中最偉大的當是眾人的奴仆”
(三)不愿采取行動—這個世界并不因為某人“知道什么”而獎勵,而是因為他“做了什么”而獎勵,以及鼓勵他人采取行動;
(四)害怕下屬之間的競爭—害怕屬下占據自己的位子,這種害怕遲早會發(fā)生;能干的領導者是會訓練屬下的人;有能力促使別人工作的人會比自己獨立工作的人取得更多的成就。
(五)缺乏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創(chuàng)造力;
(六)自 私——給人以“五個需求”自己會有更多;
(七)沒有節(jié)制——下屬不會尊敬一位沒有節(jié)制的領導,不管是屬于哪一種形式的沒有節(jié)制;
(八)不忠實——你忠于誰,誰就會忠于你;
(九)強調權威——強調權威是因為他沒有可以服人的威力;恩威、德威、才威——最后才是權威。
(十)強調頭銜——太強調頭銜的人是因為他本身沒有其他可以值得夸耀的價值,頭銜換不來人們內心對他的尊敬。
著名實力派國學應用講師蓋烈夫先生簡介
蓋烈夫 著名實力派國學應用講師,國際認證咨詢師,全國十佳培訓師。曾任清華大學高級職業(yè)經理訓練中心總教練長;有過十年基層領導、十年中層領導和二十年高層領導實踐經歷,曾擔任過新太集團上市公司執(zhí)行總裁、立白集團副總裁總管理師、招商迪辰集團總裁、富林集團總經理、樹人集團總裁、中孚咨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等著名大中型企業(yè)集團高層職務。
蓋烈夫編創(chuàng)開發(fā)出戰(zhàn)略、HR、營銷、行政、素質、文化類等百余門培訓課程;創(chuàng)編了“MMM管理模式”并自創(chuàng)《高價值企業(yè)的整合管理》理論,獲全國第八屆“企業(yè)管理現代化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
蓋烈夫為電力、通信、房地產、金融業(yè)、IT業(yè)、藥業(yè)、制造業(yè)、高校等千余家企事業(yè)進行過咨詢、診斷、培訓、設計和示范管理,具有深厚的理論、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生動的培訓方式,在企業(yè)界、高等院校和咨詢界享有盛譽,被稱為“企業(yè)醫(yī)生”、 “最解決問題的咨詢師、“最受歡迎的培訓師”;培訓界的“常青樹”。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聘為專家講師。擔任中國競爭力促進會副會長等多個國家級專業(yè)機構的專家顧問和講師。
蓋烈夫的經典課程
1、《組織行為學》 2、《高效運營管理》
3、《制勝領導力》 4、《高效會議管理》
5、《贏在執(zhí)行力》 6、《人力資源管理》
7、《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 8、《規(guī)范化商務禮儀》
9、《國學與管理》 10、《總裁演講技能》
11、《如何當副職》 12、《企業(yè)創(chuàng)新管理》
13、《職業(yè)心態(tài)與素養(yǎng)》 14、《營銷實戰(zhàn)技能》
15、《有效溝通的藝術》 16、《壓力與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