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爸爸去哪兒》隨著幾位爸爸和寶貝們的共同進步,也不斷將每期的任務難度升級。經(jīng)歷了做飯、照顧孩子、持家買菜重重考驗的爸爸們這回居然要當一回菜農(nóng),到集市賣菜以賺取回家的路費。我們不禁會想,帶孩子體驗生活的經(jīng)歷,會給孩子帶來什么?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在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大多數(shù)父母把孩子視為手心里的寶貝。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愛,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沒有機會體會生活的艱辛。這對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
孩子8歲時,那天吃晚飯,桌子上沒有孩子愛吃的紅燒鱔段,便把小嘴撅得老高,滿臉的不高興,任你怎么勸說,他就是以不動筷子提出抗議,急得他媽媽束手無策。
做家長的雖然省吃儉用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可孩子不僅沒有愛心的回報,甚至壓根兒就沒有感恩之心。如何讓孩子切身感悟到生活的艱辛呢?
星期天,我在孩子的桌前坐了下來,向他提了一個問題:“你知道鱔魚多少錢一斤嗎?”孩子搖了搖頭?!澳阒腊职謰寢屢惶炜梢阅枚嗌俟べY嗎?”孩子又搖了搖頭。于是,我順手拿過來一張紙畫了一張表格,水費、電費、煤氣費、乘車費、服裝費、米錢、菜錢,還有為了孩子今后上學的儲蓄,等等,算賬的結(jié)果是——收支基本平衡。我又說:“假如我們不計劃著花,還可能要出現(xiàn)赤字呢!”這賬可把兒子算得滿臉羞愧。
我還拿出一天的20元生活費交給兒子,讓兒子當一天家。結(jié)果,兒子到了菜市場,望著攢動的人頭,有些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嘴饞的兒子先買了個西瓜,花去了9.7元。然后,按照“菜單”逐個采購,最后要賣肉時,已經(jīng)沒有錢了。結(jié)果一整天,我們家的餐桌上沒有魚,沒有肉,只有蔬菜和米飯。
經(jīng)過多次類似的教育,孩子漸漸地關心家務了,他開始懂得了對父母的感恩,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不管家庭是否富裕,父母都應該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從而鍛煉、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泰國前總理他信在17歲的小女兒剛結(jié)束大學聯(lián)考后,就把她送到麥當勞打工,讓孩子在充滿誘惑的現(xiàn)代社會中培養(yǎng)責任感和自立能力,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
這位總理千金的首次挑戰(zhàn)是操作收銀臺,同時也學習煎漢堡肉。他信在女兒打工的第一天,親臨麥當勞并接受女兒的服務。相信很多年以后,他信的女兒一定會對這次打工體驗記憶猶新。
在很多國家,青少年選擇假期打工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美國青少年打工的人數(shù)比例,遠遠超過大多數(shù)其他國家的青少年。
只有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徹底消除他的“金錢優(yōu)越感”,讓他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培養(yǎng)他奉獻社會的愛心,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