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或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如果告訴你,這句話源于唐太宗的一個教子故事,可能就有些意外了吧!
當時皇子們正在湖中劃船,唐太宗把他們喊到岸邊,講了“船”與“水”的關系,分析了作為君主要多為老百姓謀福利的道理。還有一次,太子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唐太宗就指著樹說:“這棵樹雖然不直,但只要用繩子一拉,矯正一下,還是會變直的。一個君主自己本領不大沒有關系,只要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樣是英明神圣的?!?/span>
據(jù)說唐太宗常用這樣的方法教太子為君之道——不是僅僅停留在空洞說教的層面,而是抓住時機,形象地寓物以教。
這讓我又想起了孟母“刈織勸學”的生動故事。話說孟子長到十幾歲后故態(tài)復萌。這一天,孟子逃學回家。孟母不露聲色,叫兒子來看自己織布??椫椫?,她突然操起刀把已經(jīng)織得很長的布攔腰割斷了。一邊的孟子大驚失色,孟母趁勢對兒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不就等于我現(xiàn)在把這匹沒有織完的布割斷嗎?一個人沒有恒心,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呀!”孟子深受觸動,從此再也不逃學了。
的確,嘮叨型的家庭教育是蒼白無力的,一味地說教只能換來孩子的反感。這幾則教子故事,都告訴我們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應盡量用生動的事實形象化地說理。只有抓住了教育的契機,才能取得深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