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為什么不設置成功學課程? 近些日子來,我腦海里老是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學校不設置有關成功學方面的課程? 我以為,無論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還是賞識教育、挫折教育,都應為了孩子們將來能夠成功地工作,成功地學習(終身學習),成功地生活。世界最著名的成功激勵大師金克拉曾說過,“人生來是為成就事業(yè)、享受成功,并具有超越平庸的天賦?!? 其實,每個人都具備了成功所必須的的潛能。生活會告訴你,你越使用自己的才能,它越源源不斷,越是不用,越會枯竭。而我們看看現(xiàn)在,成功似乎是成年人的事:到了成年以后,人們似乎對成功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于是抓時間看成功方面的書籍,上成功方面的激勵課程;白天想著、追求著、踐行著成功;晚上亦想著,甚至做夢都想著成功, 于是,一些人就成功了。 我想,如果你20歲才想要成功,你已經(jīng)晚了20年;你40歲想要成功,你已晚了40年。
成功,不能等待。 金克拉在他的《與你在巔峰相會》一書中講過一個寓言:從前,在一座美麗的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住著一位智慧老人傳說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問題。當?shù)氐膬蓚€小男孩不信,自認為能難住老人。于是他們在手中握了一只 小鳥走向老人的住處。抓著小鳥的男性問這個老人,這只鳥是少的還是死的?老人毫不猶豫地說:“孩子,如果我說鳥活的,你就會把它掐死;如果我說是死的,你就會松開手讓它飛走。瞧,孩子,這完全在你?!边@個寓言告訴我們,在人們的手中握著失敗的種子或偉大成功的潛力。你只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能,就能收獲成功。 這是對成年人而言,而對于懵懵懂懂的孩子來說,學校的教育(除了品德、成功外,其他科目我非常贊成教育要引導、啟發(fā)而堅決拒絕灌輸式教育)應將“成功”灌輸給孩子們,讓“成功”根植于他們的心靈深處,印刻在他們的腦海之中。讓他們感覺到,我就是為成功而來,為成功而生,我就是一個成功的孩子。讓孩子們想要成功,喊著成功,追著成功,感覺成功,踐行成功,那他們就一定會獲得生活、學習的成功。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成功,要有夢想。 要想成功,不能沒有夢想。夢想教育應是成功教育的核心。 一位著名的成功學家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就不可能超越他的夢想"。研究發(fā)現(xiàn),夢想是促使人們成功的源動力。沒有夢想,就不可能獲大成功。占世界人口0.3%(1800萬)的猶太人,在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shù)中占1/3還要多。這與他們家庭教育始終貫穿"夢想教育"--即人要有遠大志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分不開的。其教育有五大理念: 一、個性發(fā)展; 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爭取一流; 三、人格全面發(fā)展;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五、終身學習。
成功,要有品德。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高尚的品德、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并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給居里夫人近600字的悼詞中,只用了30多個字談到居里夫人的科學功績,其它都用來贊揚她的品德力量,最后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成功,需要課程。
成功是要有意識的,是要有技能的,那么就要有課程來培訓,就要有成功的平臺——課堂來讓孩子們演練,要有成功氛圍讓孩子們來感染的,要有成功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成功成長的。 教孩子們成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