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教育應有效選擇主題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根據教材特點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從而確定感恩教育的主題。然后再選擇有效的教育方式,適時適量地進行感恩思想的點撥,感恩情感的引發(fā)和行為的強化。
(1)認識家庭,感恩父母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歡樂的源泉;家,烙印著童年多少回憶,洋溢著父母多少關愛。想讓學生學會感恩,就需要教師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家人對自己的無私的奉獻,并以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在感恩教育的縱軸中,感恩家庭、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礎。因為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家庭與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聯(lián)系。面對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以及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學生缺乏伙伴交往、自我中心、任性、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單親家庭給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等,我們要將教育的著眼點放在: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的關愛、撫育的辛勞,學會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責任感。讓孩子從感恩父母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周遭的世界,進而關心整個人類,從而激發(fā)學生內省的自我發(fā)展要求。如,在教學《父母的難處》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開展調查、采訪活動,了解父母經濟、身體、工作方面的難處,學生體察到了父母的辛勞,他們對于家庭的責任,也感受到了父母對于自己的關愛。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要主動為父母分憂,從而培養(yǎng)、建立他們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感。并在課后安排了實踐活動:做一天臨時家長。讓學生代替父母考慮一天的柴米油鹽和家務安排。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闭嬲形蚋改钢魃钏坪!?/span>
(2)融入集體,感恩朋友
每個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學校教育。而小學階段又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開啟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和塑造獨立人格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的孩子在上學初始,對于學校是一切感到陌生的,不能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與同學不能和諧相處。這些問題常常使許多班主任感到棘手。在品德教學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去學習人際關系的規(guī)范,懂得欣賞同學,關心伙伴,感恩朋友。如:一年級下冊的《小手拉小手》,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幫助他人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感受到愛與被愛,互幫互助的溫情。真誠的感謝將會獲得朋友更多的幫助。
(3)心有博愛,感恩社會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而社會交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我們的孩子離開學校、離開家庭,同樣需要走進這個多姿多彩的社會。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運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和認識,以此來加深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寬容心、關愛心去融入社會,感恩社會。如,《有多少人為了我》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為我們的生活付出了勞動和智慧,都值得尊敬。教學中,可以先播放 “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視頻資料。以這種具有震撼力的、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于具有代表性的、有影響力的“英雄”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fā)了孩子內心深處那份最真、最純的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的美好愿望。接著展示學生收集的許多普通的工人辛苦工作的圖片和資料,直觀的了解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每個勞動者都值得尊敬。并有組織的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社會上不同行業(yè)的勞動者,了解他們的工作,知道他們的成果,明白他們的付出。讓同學們深深得懂得:社會上有許多人需要我們的付出和幫助,當心有博愛,才能感恩社會。
當然,上述這些主題也不是孤立的,在品德教學中,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某一主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感恩教育。但不管側重哪一主題,要讓學生知道我們應該感謝的何止這些。
2、感恩教育應有效回歸生活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指出: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半個世紀以前,陶行知先生也早已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點,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連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此,感恩應該是立足于生活的品德教育,在學生生活的基礎上建構課堂。只要是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并有操作可能的“感恩”專題,都可以列入其中。感恩教育的過程,不是時斷時續(xù)的,而應充分運用現(xiàn)有的品德教材,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教育資源,結合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進行提示和講解,從而達到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既有專題式的感恩教育活動,又有滲透式的感恩思想活動,更有體驗式的感恩實踐活動,不斷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3、感恩教育應有效拓寬渠道
感恩教育不但貫穿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同時也要注意課前的鋪墊和課后的延伸。通過班級主題隊會、體驗實踐活動、學科人文滲透等渠道,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用愛來交換愛”學生才會真正地學會感恩,快樂生活。
如:學習了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中《父母的疼愛》、《現(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等幾課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感謝父母養(yǎng)育我”的感恩主題系列活動:
A、布置愛心家庭作業(yè)。
(a)送父母一句溫馨的祝福;
(b)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
(c)給父母打一次電話,送去一聲問候;
(d)給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握握手);
(e)為家里做四件家務:打掃衛(wèi)生、疊被、洗碗、洗衣物。
B、開展征文活動:《我的父親母親》、《寫給父母的話》、《父母的手》、《還給父母一個吻》等等。
C、舉行主題隊會:“算算親情賬,感知父母恩”
(a)將自己的學費、書雜費、生活費、交通費、零花錢等支出加起來,算出家長為自己的投資。
(b)計算學習投資的成本。
(c)假定自己畢業(yè)后的收入,計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報父母。
D、體驗教育活動:
(a)“一日護蛋”(開展“一日護蛋”活動,讓每個學生上學時帶一個雞蛋,除上體育課、文體活動課以外,必須全天隨身攜帶,放學前交流“護蛋”體驗,通過這一有趣的游戲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
(b) 觀看剖腹產手術錄象(用畫面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親勇敢地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全過程。這一血淋淋的畫面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的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為了養(yǎng)育兒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與艱辛。讓學生想到:創(chuàng)造一個生命還僅僅是一個開始,要把這小小的生命培養(yǎng)成一個真正的人還要歷盡千辛萬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