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氣兒”的念頭,由來已久,但最終是因一天早上自行車撒氣兒,才找到了契機(jī)。
我的車挺破,但兩只帶是新的,騎上一兩個月也不用打一次氣兒,隨便踢兩腳,總是硬邦邦的。有一天,它卻一反常態(tài),用不著踢,憑眼力也看得出,有只輪子“皮軟”了。
我找出氣管子,換了個氣門芯兒,哧哧十幾下,這條鐵騎立刻精神起來。起程之后,我暗暗思忖:就這么點“氣兒”唄,打進(jìn)去就“皮硬”,撒出去就“皮軟”??磥磉@“氣兒”還真不能小看,難怪常言說,人活一口氣。
“人活一口氣”,我覺得這里面至少有兩種含義。從一種含義上說,人活著都靠這口氣,有了這口氣在陽間,咽了這口氣下黃泉,氣兒,決定了人生人死;從另一種含義上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治口氣,“不蒸(爭)包子蒸(爭)口氣”。這口氣,我理解為志氣。一個人的志氣大小,有時決定著人格之高下。東晉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更談不上向上級領(lǐng)導(dǎo)送禮行賄,那寧可棄官歸田的精神,至今被世人稱道。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雖略顯偏執(zhí),但畢竟出于氣節(jié),也能被人理解。至于譚嗣同、李大釗、方志敏等無數(shù)先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更顯出了一股非凡的骨氣。
可惜啊,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只蒸(爭)包子不蒸(爭)氣”的人不為鮮見,甚至越來越多起來。不用舉他人為例,本人自身較之先烈、古人就相去遠(yuǎn)矣?,F(xiàn)在我們常常對社會上的腐敗之風(fēng)痛心疾首,可是每當(dāng)輪到自己的兒子上學(xué)、女兒就業(yè)、妻子調(diào)換工作、丈夫加官進(jìn)爵……卻又四處奔波,八下送禮,慢說“折腰”,簡直可以三叩九拜。之所以這搬做人,看穿了,也無非是少了那點“氣兒”。
我從車帶撒氣兒,自以為悟到了一點人生的哲學(xué),說出來想使大家都能有所借鑒?,F(xiàn)在各行各業(yè)的領(lǐng)導(dǎo)者無不關(guān)心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可是又有多少人“小拾而大遺”,揀了芝麻卻丟了這個巨大的西瓜——氣兒。
說得直截點,很簡單,就這么點“氣兒”,鼓起來就硬氣邦邦,撒出去就精神“疲軟”;扯得高遠(yuǎn)點,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東方睡獅的覺醒、偉大民族的復(fù)興,不恰恰都關(guān)乎于國人的這點“氣兒”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