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聽說:婆婆對我不好、媳婦對我不孝、老公不愛我、老婆不理解、孩子不聽話、、、、、、之類的話,各位有沒有想靜下來想想,造成這些后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們先看看先賢是如何教導后人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人倫之大道。
父慈子孝,母賢女愛,做父母的都想兒女好,希望兒女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但是為什么兒子娶個媳婦回來家里就開始紛爭不斷,主要是放不下心,為什么放不下呢?兒子一手養(yǎng)大了,不容易啊,平時話都舍不得說重些,更何況家里的事,娶個媳婦回來后,聽到媳婦一口一老公幫我拿這個,老公我要吃那個、、、、、、做媽的心疼??!看到兒子什么都遷就媳婦心傷啊!“取了媳婦忘了娘”時?;仨懺趮寢尪?,像刺刀一點點在刺著媽的心,時間久了,矛盾就越聚越大啦!不是有句老話嘛: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擔遠憂。做父母的要懂得適時放下。其次呢,還得學會裝聾賣傻,小兩口偶爾拌個嘴什么的,做老人的就裝聽不見,年輕人床頭打架床尾合的,您這要是怕兒子吃虧一插嘴,就是家庭戰(zhàn)爭的一導火索。
百善孝為先,孝是天倫之本,人倫之道。父母是給我們生命的人,父愛無疆,母愛如山,孝敬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可現(xiàn)現(xiàn)在好多為人子女者,都打著生活壓力大的幌子,逃避行孝,有的人還認為,過年過節(jié)的給父母塞點錢就是孝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有別呼?”父母含薪茹苦把我們養(yǎng)大,難道是為了投在他們老的時候做兒子的給多給點錢?不是,父母沒有那么高的要求,他們只希望子女過年過節(jié)的回家吃頓團圓飯,嘮嘮家常就心滿意足了,并不是給點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試想一下,我們下班回到家,父母船在床上,讓你給倒杯水,你是水倒了,但是往桌上一放,再來一句,“喝吧!”父母心該多難受??!
做兒媳你得讓婆婆知道你與她一樣愛他兒子,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既然大家都愛著同一個人,那么我們之間的和平相處,就給我們愛的那個人少了好多煩惱,要知道我們這一吵一鬧,最難做的是我們最愛的那個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傷了誰都是他不愿意的。另外呢,要做到“視諸父如事父,視諸兄如事兄”別一天就你媽我媽的,分的那么清楚,對自己的媽就是一百個好,對婆婆就總是看不順眼。一個好女人,可以幸福三代人,因為只有你對老人孝順,以后你的孩子才能效法,對你恭敬。結婚的時候老人一般50歲左右,能呆一起的日子有多久呢!愛你老公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學會愛他媽,掉水里先救誰的問題一定不要問。其實老人也沒有那么難相處:多親熱的叫幾句媽、婆婆做的菜不合味口,不要扔下筷子拉著老公就走、婆婆嘮叨的時候點頭微笑再給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