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想太多”=妳的感受不重要
從身旁友人以及咨商經驗來看,這句話榮登刺耳寶座首位。身邊的朋友、要好同事找你訴苦,必然是很在意她所發(fā)生的事,期待有人能懂她的心情;當你說別想太多或急著轉移話題、說笑話,都像是賞了對方一巴掌,讓她覺得你在說的是“妳的感受不重要”。心理學依戀理論告訴我們,人們除了將另一半視為生活與心靈避風港,也常期待從關系密切的朋友、家人身上得到支持與關心;若你總是潑對方冷水,很可能影響到彼此關系,難以持續(xù)維系同樣熱度,讓對方默默退后一步。
2. “我當初也是…”=“妳遇到的沒什么”
也許你想透過分享自己悲慘經驗,讓對方覺得舒坦些;也或許你想展現自己克服難關、披荊斬棘的英勇樣子,做為對方的楷模。但急著講自己的long
story只會讓對方傻眼”我才講兩句,現在是換你訴苦嗎?”。更糟的是“我當初如何”到了聽者的耳朵容易變成”其實妳遇到的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我也有過啊”。無形中給對方軟釘子,讓她不想再互動下去、無法進一步有效安慰。
3. “妳應該這么做…”=“妳就是不夠好”
我們常被訓練成別碰情緒,并習慣用理性來處理人們的苦水:迅速用過來人的樣子講道理、評是非、裝成熟、給意見,想盡快幫對方解決問題。但這么做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真的了解我的情況嗎?”、“所以都是我沒做好啰”;不但無法收下你努力想出來的建議,心情可能更差!找解決方法并非不重要,但當人們受到挫折、委屈,處于負面情緒時,會希望先得到的是關心、包容、鼓勵;“情緒宣泄”永遠比“事件解決”或“檢討對錯”更優(yōu)先!
聽到訴苦時能怎么回應?三個簡單因應法,解決你不知如何安慰對方的窘境!
1. 專心聆聽
別滿腦想搶話、發(fā)表意見,先好好聽對方說話吧!若是當面互動,可運用“嗯嗯”或點頭來鼓勵對方繼續(xù)講下去,讓她的情緒可以透過敘說得到宣泄效果。更何況,了解事件全貌也能幫助你給出更精準的建議。
2. 簡單提問(發(fā)生什么事、后來呢、那妳怎么回)
別安靜過頭完全都不說話,透過簡短問句可讓對方描述更多故事,讓你更了解情況,也能讓她感受到你愿意靠近、了解,進而愈說愈多,繼續(xù)抒發(fā)情緒。
3. 附和(怎么這樣?、真的嗎?、好扯?。?
所謂情緒優(yōu)先,說穿了就是當對方想要你拍拍時,別急著講道理!請先以同理的角度響應她,這會讓對方覺得“你跟我是一國的”、“你站在我這邊”,而更愿意與你分享、讓你更親近。
當對方情緒逐漸和緩,你也了解來龍去脈、事情經過后,這時才開始分析局勢并共同發(fā)想解決之法。
但記得別一副“聽我的才是對的”、“你怎么都不會”的模樣,這會讓對方心里翻白眼,將你加入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