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風禽斷線滿天走?!憋L禽即風箏,在我老家潮汕,我們這一代,玩具基本靠手,幾乎每個少年都會糊風禽。削兩根竹篾,長各二三尺,垂直扎成十字架,橫軸兩端各系絲線作弦,兩弦交匯于縱軸末端,將橫軸拉彎,成張弓搭箭狀,如此,風禽骨架便算基本完成。再糊上紙,畫上油彩,用稻草編成尾巴維持平衡,最后在風禽重心處扎兩小洞,穿上絲線當“鼻”,再連上長長風禽線,便可扶搖直上,翱翔藍天。
入門易,精工難。要想風禽飛得高,除控制骨架及尾巴平衡外,紙質是關鍵。物資奇缺,得一白紙可畫上禽獸已不易,豈敢奢望什么長纖維、有韌性、薄而輕。幸好,斗爭年代百物緊缺,獨宣傳工具不缺——過期報紙或大字報俯拾皆是,裁剪一下,便可作糊風禽材料。秋風起,曬谷場上空,滿天紙糊禽獸,若用望遠鏡一看,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