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文節(jié)選自慈城羅珠堪布著作《慧燈之光(八)》,原文鏈接地址為:https://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2-03-06/1207.shtml
很多佛教徒雖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論,甚至還學過五部大論——中觀、因明、慧度等深奧的佛法精華論著,但因為修行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無法處理好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無法將學到的佛教理念落實、應(yīng)用到生活當中,時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難題弄得焦頭爛額。
按理來說,修行人與普通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應(yīng)該是不一樣的。但因為我們的學佛,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卻沒有跟上,所以只有聽經(jīng)聞法的福德,而不會有實際的效果。面對生活的重重壓力時,也與非佛教徒毫無兩樣。在這一點上,我們都需要進步、需要成長。
如何面對痛苦
六道輪回處處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變苦,不是變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時代,更是離不開痛苦。盡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對痛苦,誰都無法逃避。
世人沒有面對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動物也一樣——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點過去,幸福快快來臨。在這樣的期盼中,一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修行人也會面臨痛苦和幸福這兩種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轉(zhuǎn)變成修行的助緣、順緣,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會變成修行的障礙,這樣不但修行沒有進步,連正常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在面對痛苦時,如果能以正知正見去對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痛苦就會讓我們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絕路。
我曾經(jīng)寫過麥彭仁波切的一個《病苦轉(zhuǎn)為道用》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但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病苦,而是現(xiàn)實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痛苦,該怎么樣去面對呢?
此處我不是憑自己的經(jīng)驗,而是根據(jù)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豐富的修行經(jīng)驗、教言與證悟,來為讀者作簡單的引導。
面對痛苦的方法,可分為四個階段:一、認定什么是痛苦;二、確定痛苦的來源;三、戰(zhàn)勝痛苦;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一、什么是痛苦
從佛教的觀點簡單地說,痛苦不是物質(zhì),也不是任何物質(zhì)的運動,而是精神的一種特殊感受。
感受是屬于精神領(lǐng)域特有的東西,鋼筋、水泥、磚頭、玻璃等物質(zhì)不會有感受——既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體也和石頭、磚頭一樣,在接觸外界的任何東西——地、水、火、風時,都不會有反應(yīng)。因為它沒有意識,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別精神,也即“分別念”;另一種叫做無分別精神,也即“無分別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沒有思維,所以叫無分別念。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不管我們的意識怎么樣想,身體卻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痛苦,這就是無分別念。
當看到、聽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以第六意識去思維、分析對境的好壞與否,就叫做“分別念”,第六識所感覺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別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來源
因為痛苦或者快樂產(chǎn)生時,能檢測到大腦某個部位的腦波會有所變化,所以有些人認為:痛苦與快樂是大腦活動的產(chǎn)物。其實并非如此,大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意識依靠大腦,可以辨別、感受外面的東西,但痛苦與快樂本身,卻不是由大腦產(chǎn)生的。
佛學經(jīng)典中多次探討并論證過,痛苦來自于我執(zhí)或執(zhí)著,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的;此處的結(jié)論是,痛苦和幸福的產(chǎn)生,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zhí)著創(chuàng)造的。
無分別識的痛苦多半與我們的意識沒有太大關(guān)系,但修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可以轉(zhuǎn)變無分別識的痛苦。但目前我們要轉(zhuǎn)變的,是第六意識的痛苦,也即分別識的痛苦。
譬如,當我們開著一輛昂貴的名車時,也許會覺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當中夾雜著輕飄飄的快樂,這種快樂就來自于第六意識。從無分別識的感覺而言,開名車與開好一點的普通車不會有那么大的差別,但第六識卻覺得非常不一樣。同樣,當我們穿名牌衣服時,也會有滿足、快樂、洋洋得意的感覺,這也不是名牌衣服創(chuàng)造的,而是我們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因為從無分別識的角度來看,質(zhì)量好一點的衣服與名牌衣服的觸覺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牌子的真假,另一個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給他穿,并告訴他那是世界頂級名牌,他也一樣會產(chǎn)生滿足、快樂的感覺。
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名車,穿不起名牌;或當我們發(fā)現(xiàn)鄰居有更好的房子、車子時,痛苦又開始萌生了。雖然我們?nèi)匀挥幸路?,不會挨凍受餓,無分別識已經(jīng)滿足了,但分別識卻會覺得丟人現(xiàn)眼、低人一等??梢?,這些感覺都是第六意識創(chuàng)造的。
雖然佛陀不否定物質(zhì)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于外界。幸福與痛苦,并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guān)系,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guān)系。幸福本身并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nèi)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nèi)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nèi)心尋找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有幸福的美夢,因為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啟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nèi)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nèi)心產(chǎn)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時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
一般人本來就誤以為,幸福快樂來自于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yè)革命以后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眾所周知,盡管近年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shù)卻越來越低。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jīng)走向失敗了。
佛教的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nèi)心不要太脆弱。內(nèi)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產(chǎn)生痛苦。
什么叫做內(nèi)心脆弱?什么樣的人會內(nèi)心脆弱呢?
堅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guān)系,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shù)與環(huán)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guān)系。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當中,然后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因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以后,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fā)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huán)境,都產(chǎn)生強烈反感,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后的結(jié)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走上極端的路。
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里生起。
總而言之,痛苦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的執(zhí)著。
三、戰(zhàn)勝痛苦
此處所謂的戰(zhàn)勝痛苦,并不是徹底斷除痛苦的根源,從此以后再也不發(fā)生類似的痛苦。只有最后解脫的時候,才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苦轉(zhuǎn)為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響自己的修行與生活,就叫做“戰(zhàn)勝痛苦”。
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來自于金錢、感情、婚姻等等,沒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難戰(zhàn)勝這些痛苦。一般人會在外界中去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解決痛苦的方法,也是改變外境。比如說,假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很不滿,若不解決這個心病,就會一直窩在心里,讓自己很痛苦。為了解決這個痛苦,他就可能會去打人、殺人,最終實際上并沒有戰(zhàn)勝痛苦。只有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才不會受到痛苦的影響,才能真正地戰(zhàn)勝痛苦。
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過一點兒心理學的治療方法。我個人認為:雖然那些方法對有些人有幫助,可以讓當事人暫時輕松一點,但終歸是臨時性的幫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勞永逸的辦法。
有一位心理醫(yī)生說:有人因為婚姻問題而痛苦時,他會告訴當事人,想象把對方裝在一個箱子或口袋里,關(guān)嚴上鎖以后,從十幾層樓上的窗戶扔出去,然后想象這個人再也沒有了,從這個世界、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樣心里也就比較容易離開對方、放下對方。再出問題時,又故技重施。這個辦法雖然看起來很好笑,但對有些人還是有一點緩沖高壓的作用,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凡夫總是這樣,每當遇到痛苦時,第一個反應(yīng),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連根拔掉,但對凡夫而言,有些東西是無法推翻和斷除其根源的,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對。
佛教解決痛苦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解決;二是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解決。
(一)世俗諦的方法
當遇到痛苦、自己做錯事或失去執(zhí)著之物等等的時候,應(yīng)該從兩個角度去考慮:第一、通過修行,減輕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將痛苦轉(zhuǎn)為道用。
1、制止、消除或減輕不愿意接受痛苦的心態(tài)。
應(yīng)當思維:我這樣痛苦不但于事無補,而且傷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輪回當中肯定會有很多痛苦等待著我們,每個凡夫的命運都大同小異——都有生老病死,所有人終究都會死掉。怎么樣死去,誰都說不清楚。父母可能會離開我們,婚姻、家庭、感情、金錢、工作上也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遇到痛苦的時候,如果始終都是拒絕、抵抗、逃避,不敢面對、不敢承受,只能說明我們的抗壓能力很差,內(nèi)心不堪一擊。因為內(nèi)心非常脆弱,無法面對和接受痛苦,出于本能而習慣性地逃避痛苦,時間長了,我們的內(nèi)心只會越來越脆弱。任何問題都斤斤計較、挑三揀四。外在環(huán)境再好都沒用,什么都看不順眼。
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內(nèi)心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沒有任何東西讓自己感到幸福。這樣給我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更大,最終肯定會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而沒有任何益處。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鍛煉自己的心智,否則即使理論上知道痛苦和幸福來自內(nèi)心,但關(guān)鍵時候卻用不上。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問題,結(jié)果也不一樣,這也與當事人的內(nèi)心有著很大關(guān)聯(lián)。一般來說,凡夫的內(nèi)心脆弱易感,而圣者的內(nèi)心卻非常堅強。譬如說,在佛陀即將圓寂時候,周圍有很多阿羅漢和修行人圍繞著。雖然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圓寂了,自己將失去一位偉大且不可多得的導師,但所有在場的阿羅漢都很平靜,唯有阿難因為沒有證悟,只是凡夫,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床角哭哭啼啼、悲痛異常。阿羅漢們并不是不恭敬佛,但因為他們已經(jīng)證悟了空性,所以超越了痛苦。
綜上所述,痛苦不一定是痛苦,幸福也并不一定是幸福,關(guān)鍵在于怎么去看待。
最好是通過打坐的方式靜下來去思維,而不是邊工作、邊走路、邊想。
比如說,當自己失去某個心愛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時候,就打坐去思維:失去的東西能不能恢復(fù)呢?如果能恢復(fù),那就不需要像現(xiàn)在這樣傷心欲絕,只需恢復(fù)、還原就可以;如果永遠都不可能恢復(fù)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對、接受這個現(xiàn)實。
也許剛開始沒有效果,甚至寧可痛苦、難受,也不愿意這樣去想,但只要堅持,慢慢就會想通這個問題。失去心愛的人或物,是輪回中必定面臨的自然規(guī)律,不僅我一個,所有人都將會有這樣的一天,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通過反反復(fù)復(fù)地思維,就能說服自己。雖然這些方法比較簡單,但若能真正運用到生活當中,是非常有幫助的,大家都應(yīng)該去試試。
若能依靠這個簡單的方法去面對痛苦,就能闖過一個個的難關(guān),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不但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頂?shù)米?,而?span style="color:#ed1c24;">痛苦也可以不再是痛苦,其自身也有很多優(yōu)點,它的正面作用要比負面作用多得多。就像有些治療手段雖然讓病人很難忍受,但治療結(jié)果卻出奇地有效一樣。所以不能習慣于抗拒痛苦,而要學會面對痛苦。
但是,在修四個對治力的時候,卻不能這樣得過且過,而是要對過去的罪業(yè)深深地感到后悔,并對罪業(yè)的苦果生起極大的怖畏之情。對罪業(yè)越有后悔心,清凈的能力就越強。
世間人也許會不理解:為什么要接受痛苦呢?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佛經(jīng)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當國王的時候,過著豪華奢靡的生活。因為沒有忍受過一點不舒服,所以在鋪了十八層各種絲綢床單的下面有一粒豌豆,他都能感覺到,并且不能忍受;后來他不但失去了王位,而且一貧如洗,過著貧苦窘困的生活,只好到山上砍柴維持生計,因為連一件上衣都沒有,他只能光著膀子背柴。天長日久下來,他不但絲毫感覺不到痛苦,還覺得很正常。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如果遇到一個痛苦時,不去消極地抗拒,而是勇敢地面對。過了這一關(guān),下次遇到類似痛苦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平靜地接受,這就是戰(zhàn)勝了這個痛苦,自己也就是這次與痛苦較量的勝利者。這樣長此以往,就可以增強自己的心力,戰(zhàn)勝所有的痛苦。
2、對痛苦發(fā)起歡喜心,勇敢地面對、接受痛苦,化痛苦為修行的助緣。
若能掌握內(nèi)心的奧秘。一旦遇到痛苦,不但能勇敢、坦然地面對痛苦,還會因為懂得痛苦和幸福是難得的修行機會,而生起歡喜心。
世間常聽到一句話:化悲痛為力量——把傷心、難過、悲痛甚至痛不欲生的情緒,都轉(zhuǎn)化為修行路上前進的動力。
如何轉(zhuǎn)化呢?有七種修法:
(1)化悲痛為出離心
這個修法的原理是:把痛苦和出離心融合在一起修持,就可以把悲痛欲絕的痛苦,轉(zhuǎn)化為出離心,而且效果非同尋常。
修法有兩種:1、打坐觀修;2、出坐以后的思維
打坐的修法:
先以毗盧七法坐式坐在禪墊上,然后依次修皈依、發(fā)菩提心、排濁氣、祈禱上師三寶化光融入自心。之后開始思維:
輪回當中不可能沒有痛苦,所有眾生都一樣會有痛苦。上至國家總統(tǒng)、高官富豪,下至平民百姓、小偷乞丐,乃至蚊蟻等小生靈,都有痛苦。遇到痛苦的時候,金錢、權(quán)利都無法解決,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痛苦轉(zhuǎn)化為道用。
給我造成痛苦的,就是我自己的執(zhí)著。對任何東西有執(zhí)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所以佛經(jīng)上一再告誡我們:要放下!
放下就是不執(zhí)著,只要不執(zhí)著,就不會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因緣產(chǎn)生了世間的一切。痛苦與快樂的緣,是客觀因素;因,是我自己的執(zhí)著。
比如說,上一世或再上一世造成的善業(yè)或罪業(yè),都是讓我們流轉(zhuǎn)輪回的因緣。即使是阿羅漢,此生也有很多過去的業(yè)沒有消盡。若能斷除執(zhí)著,過去的因就無法成熟。就像種田,即使有了種子這個因,但如果沒有潮濕、溫度、陽光等緣,也沒辦法發(fā)芽。我們過去的善惡,就像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執(zhí)著,也沒辦法成熟。
佛陀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是無常、有漏、痛苦、空性的,不值得我們?nèi)?zhí)著。若能通過修行,體會到佛說的這些道理,就能放下執(zhí)著,遠離痛苦,獲得解脫。
在輪回這么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一切都是變幻莫測、不由自主的,包括我自己的內(nèi)心,也一點都不自由。貪心、嗔心、愚昧、嫉妒、傲慢等煩惱會讓我心煩意亂、不得解脫。沒有自由的人一定會跟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很正常,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如果我能像佛菩薩和阿羅漢那樣,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始終保持如如不動、平穩(wěn)悠然的心態(tài)該多好??!
遇到這樣的痛苦,也不是第一次經(jīng)歷了。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我肯定經(jīng)歷過成千上萬次類似的痛苦,甚至還有過更大的痛苦。在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之前,所有凡夫不僅曾經(jīng)有很多痛苦,未來還會面臨更多、更殘忍的痛苦。但我到現(xiàn)在還沒有厭倦這個世界和輪回,還沒有出離心,還希望在輪回中得到幸福。我真是愚昧透頂、蠢不可及。
盡管對我自己而言,這次經(jīng)歷的痛苦是巨大的痛苦,但與地獄、旁生、餓鬼的痛苦相比,我這個痛苦根本不算什么。如果這點痛苦都無法接受,以后又如何去面對地獄、旁生、餓鬼的痛苦呢?如此看來,除了修行與解脫以外,世上任何東西——金錢、名聲、地位、婚姻、家庭、感情等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沒有意義。我一定要好好修行、追求解脫,如果再不修行,后果是非??膳碌?。這就是出離心。
出坐以后的思維
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走路、坐車等隨時隨地都可以思維上述的內(nèi)容。
這樣觀修之后,就能把痛苦轉(zhuǎn)化為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動力,這也稱為化痛苦為道用。
這個修法可以起到兩個作用:第一是通過思維,可以平靜地接受痛苦。第二,不僅能接受痛苦,還能把痛苦轉(zhuǎn)化為道用,變成修出離心的動力。
修出離心、菩提心,就是斷除執(zhí)著的有效方法。
一定要有針對性地處理事情,要將一切矛頭的焦點對準執(zhí)著,將執(zhí)著徹底斬除。沒有針對性的燒香、拜佛、念經(jīng)等善法雖然好,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這一點非常關(guān)鍵。
就像有些專修斷法古薩里的人,會故意去到一些鬼神出沒的地方,砍斷樹木、破壞神山,以激怒山神、鬼魅等等,之后就會出現(xiàn)打雷、刮風等各種各樣的恐怖景象。因為能感覺到鬼神的存在,所以此時我執(zhí)會特別明顯,即使是平時膽大包天的人,也會嚇得魂不附體——這次我逃不掉了,只有死了,怎么辦啊?!當這個想法出來的時候,立刻觀修般若波羅密多的斷心修法,效果會出奇地好。
同樣,遇到巨大痛苦的時候修出離心,與沒有痛苦的時候修出離心,前者的效果要好得多。
常聽到有人說,這種痛苦為什么又輪到我頭上了?肯定是我們呀,我們的內(nèi)心如此不自由,痛苦必然會降臨到我們頭上。
沒有修行的人,因為不相信輪回、因果,以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所以往往會走上極端的路。
修行人卻可以通過佛陀的教育知道輪回的本性,繼而勇敢面對痛苦,并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這就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結(jié)果。
(2)悲痛轉(zhuǎn)化為皈依
由于親身經(jīng)歷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能真切地體會到輪回就是痛苦的聚集地,無論再有錢、有地位,都不能避免痛苦。
比如說,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夫妻、兄弟、姐妹非常好,大家都希望能這樣一輩子在一起,相親相愛、其樂融融。但總有一天,其中的某個人會去世,如果沒有心理準備,家人就會感受巨大的痛苦。
金錢、名聲等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越是有執(zhí)著,越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只要流轉(zhuǎn)輪回,痛苦就無法解決。
唯一能解決痛苦的,不是其它怙主或依處,既不是科學家、哲學家,也不是父母、朋友、同學、同事,而是佛、法、僧三寶——依靠佛陀與僧眾,按照佛的指導去修行佛法,才能斷除煩惱與執(zhí)著,放下執(zhí)著之后,世上所有的痛苦,都能在當下一瞬間徹底斷除。
但很多人的想法恰恰與之相反,遇到痛苦的時候,第一反應(yīng)不是設(shè)法控制自己的心,放下執(zhí)著,而是千方百計想創(chuàng)造一個外在的條件,來讓自己不痛苦。這是凡夫無始以來的一貫做法,但我們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從來沒有成功過,所以至今都是凡夫,沒有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如今依靠過去的福報,讓我們有機會得到一個人身。我們一定要利用此人身脫離輪回,其首要條件,就是皈依三寶。在深深體會到佛法僧的偉大和能力之后,就會虔誠、急切地希望皈依。
沒痛沒病的時候,雖然也知道醫(yī)生和藥物的作用,但感受卻不是那么真切與強烈;只有自己生病的時候,才能深深體會到醫(y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皈依也是一樣,因為已經(jīng)親身感受到痛苦的逼迫,所以想逃離的意念要比平時修皈依的急迫感強得多,這樣就能把悲痛轉(zhuǎn)化為皈依的因緣,并修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皈依感。這樣一來,悲痛不但不是違緣,反而成為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動力了。
若能想通這些道理,就能適當控制自己的執(zhí)著,執(zhí)著降低一點,痛苦也將隨之而減弱;痛苦減少了,修行也會有進步,這樣就有了雙重的利益。
(3)消除傲慢心
平時如果有點錢財、權(quán)利、才華、學問或其他值得夸耀的東西,就會非常傲慢,自以為了不起,是上層人物、社會精英;有些佛教徒因為沒有好好修行,稍微聞思了一點佛教理論,或守持了某些清凈戒律,就會有高人一等的感覺。當痛苦來臨的時候,一切都崩潰了,那時就能深深體會到:雖然修了這么長時間,但遇到這么小小的痛苦,我都承受不了,可見自己的修行是多么的差勁,我有什么值得驕傲的?這樣一來,不但傲慢心自然而然蕩然無存,而且以后也會加倍努力地聞思修。
如果沒有親歷難以堪忍的痛苦,僅靠觀想式的修行,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對痛苦充滿歡喜心,通過痛苦的磨礪讓自己的內(nèi)心真正堅強起來。從此以后,再大的痛苦和違緣都不怕,任何困難都不但不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反而會讓我們的修行有長足的進步。
(4)清凈罪業(yè)
遇到巨大痛苦時,相信因果輪回的人就會去思索:雖然我這輩子沒有做錯過什么錯事,但痛苦不可能無因無緣地從天而降。每個痛苦都有一些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因為我過去造了罪,現(xiàn)在才會承受這個果報;僅僅這么小的一點痛苦,都把我折騰得這么厲害。如果有一天更嚴重的罪業(yè)果報成熟了,我將如何面對?如果現(xiàn)在仍不悔改、繼續(xù)造罪,以后還將承受更大且無窮無盡的果報,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將永遠無法擺脫輪回。就像生病必須清除病根一樣,如果不要有痛苦,就必須清凈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等罪業(yè)。
清凈罪業(y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在未受果報之前懺悔罪過,從而消除業(yè)障,以后不再承受果報;二是接受罪業(yè)成熟后的果報,從而消除往昔所欠的業(yè)報。
痛苦在無形中告訴我們:面對痛苦本身,就是償還果報。就像糧食成熟的時候,它的種子也不存在了一樣。感受痛苦以后,很多罪業(yè)也隨之而清凈了。承受就是消業(yè),幸虧自己的業(yè)沒有成熟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而是成熟在人間,這應(yīng)該是好事,我應(yīng)該為此而高興。若我懂得取舍,就可以利用這個痛苦,做很多對今生來世有幫助的事情,而且能讓我意識到清凈罪業(yè)是多么的重要,之后會全力以赴地以四對治力修金剛薩垛,把悲痛轉(zhuǎn)化為解脫的順緣。
另外還應(yīng)該想到:這個罪業(yè)的果報是如此地殘忍和難受,雖然給我?guī)砹艘恍┖脰|西,但我還是不希望這樣的痛苦重演。那所有的眾生也不會希望這樣的痛苦降臨,我們還應(yīng)該為救脫眾生的苦難而發(fā)菩提心。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長期的聞思修,就是為了面臨生老病死等痛苦。雖然學習因明、中觀等五部大論很好,我們非常贊嘆,但這些理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支撐力究竟有多大?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這些都無法發(fā)揮作用。遇到痛苦的時候,即使理論學得再好,也一樣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修行、生活都會亂套。而此處介紹的方法,卻是很基礎(chǔ)的修法,對實際生活非常實用,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以致用。希望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能即時采用這種方法,這樣就能無所畏懼地面對困難了。
修的時候,專修一種,還是每種都修,可以自己安排,怎么修都可以。但在一座當中,最好只修一個法。
(5)痛苦轉(zhuǎn)化為行善的動力
在承受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轉(zhuǎn)念一想:好在自己還是在承受人間的痛苦,如果真有一天,自己必須面對地獄、餓鬼道、旁生道的痛苦了,那又該如何應(yīng)付呢?所以我應(yīng)該為眼前的痛苦而慶幸。
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積累福德,制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這是因果的自然規(guī)律。
雖然平時我們也懂得這些道理,但在面臨痛苦的沉重打擊之后,才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輪回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幸福,而是苦難重重。這樣就能把痛苦轉(zhuǎn)為行善的動力。本來學佛的人在行善、斷惡方面就比較精進。通過體驗痛苦,就會更加努力地精進修行。
(6)痛苦轉(zhuǎn)化為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靈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chǔ),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么東西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當深深體會到輪回眾生都會面臨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還聽過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過去罪業(yè)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來安慰自己,但其他眾生卻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就會仇恨滿腹、怨恨不休,同時更是痛苦不堪,更沒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這時,我們就很容易產(chǎn)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誠心誠意地希望所有眾生遠離痛苦,愿意將自己的幸福與他眾的痛苦相交換,就叫做慈悲心。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修悲心。在修悲心的過程中,會有兩種結(jié)果和利益:第一,在修慈悲心的過程中,因為懂得了這些道理,所以能減輕我們的痛苦;第二,通過面對痛苦而產(chǎn)生大悲心,再面臨痛苦時,也能應(yīng)對自如了。
從很多人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我們最急于要學的,既不是大圓滿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觀和因明等高深理論,而是如何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病痛、衰老、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諧等等。
這些修法平時要認真對待,如果平時不修,遇到痛苦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就不會有任何效果了。
(7)痛苦轉(zhuǎn)為利他心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從無始以來直到現(xiàn)在都有的愛我執(zhí)。在任何問題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為頭等大事,一切為自己考慮——為自己的幸福,去破壞他人的幸福;為自己的健康,去毀壞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絲毫沒有利益眾生和愛護眾生的心。為了這個愛我執(zhí),造了罄竹難書的罪業(yè)。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無數(shù)果報汪洋之一滴,但對我的打擊都如此沉重,讓我傷痕累累、無力直面。
我們清楚,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愛我執(zhí)。因為有了愛我執(zhí),就一定會造業(yè),會為了自己的種種利益去殺盜淫妄,之后必將面臨成熟的果報。承受果報之際,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而將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繼而產(chǎn)生無法遏制的仇恨,并因仇恨而繼續(xù)造業(yè),這樣惡性循環(huán)的結(jié)果,就是永無休止的苦難輪回。如果不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愛我執(zhí),一直都為自己算計,不替他眾著想。從此以后我要無私利他,關(guān)愛、護持一切眾生。
《入行論》中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講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時,要去尋找痛苦的根源。其中會有客觀因素,但它不是制造痛苦的根本因緣,而只是一個助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制造的罪業(yè)。凡夫都有貪心,加上過去的因,罪業(yè)就會成熟。所謂貪心,就是愛我執(zhí),它就像種莊稼的肥料,能促使罪業(yè)果報的成熟。而阿羅漢那樣的成就者,雖然也有業(yè)的習氣或種子沒有完全清凈,但因為阿羅漢斷除了貪心,所以這些業(yè)不會讓他流轉(zhuǎn)輪回。我們常說要發(fā)菩提心,要自他相換,但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事事處處為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霉、很受挫,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愛我執(zhí)。盡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斷除愛我執(zhí),但通過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減少愛我執(zhí)。
以后不管遇到巨大或輕微的痛苦,都應(yīng)觀修自他相換:將呼吸作為載體,呼氣的時候,把自身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造的所有善根,再加上目前肉體與精神上的所有幸福和快樂,都通過呼出去的氣,分享給天下所有的眾生,然后觀想所有眾生都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吸氣的時候,將眾生所有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都變成黑色的氣體,吸到自己的體內(nèi),并融入到駐扎在心臟內(nèi)部的愛我執(zhí)上面,并將愛我執(zhí)徹底摧毀。所有眾生的痛苦都由自己一人承擔,讓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最后再修無我。這是一個普通的自他相換修法。
另外,每次受到痛苦的時候,都要誠心實意地發(fā)愿:愿以我這次的痛苦,能代替所有眾生的痛苦。希望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人感受這種痛苦。能夠毫無造作地發(fā)愿最好,實在做不到,則即使是造作的也非常有功德。許多佛經(jīng)里講過,這個修法的功德是無量的。以后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要這樣發(fā)自內(nèi)心去觀修,這樣痛苦就可以變成修法的助緣,我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排斥痛苦了。因為有了痛苦,才可以代替所有眾生的痛苦,才有資格去發(fā)心、發(fā)愿。雖然自己承受痛苦還是難以忍受,但如果能成為修行的助緣,我們就會甘愿去承受。經(jīng)過長期的修行,就會養(yǎng)成習慣,即使是在晚上做夢的時候,都會這樣去觀修。在這種情況下感受痛苦,都是值得的。
無始以來,我們承受過無數(shù)次痛苦,卻從來沒有通過這個痛苦減少眾生的痛苦,或積累過什么資糧,沒有發(fā)過菩提心,只是白白地承受痛苦而已?,F(xiàn)在通過這個痛苦,可以對眾生發(fā)菩提心,還可以自他相換,這是多么值得慶幸啊!
以上七個修法,都是簡便易行且見效快捷的重要修法,不但要打坐去修,還應(yīng)兼以平時的訓練。任何一個修法,都應(yīng)持之以恒,并堅守先易后難的次第。先從比較小的輕微痛苦入手,經(jīng)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才有可能把一個巨大的痛苦轉(zhuǎn)為道用。若能按此原則長期堅持修下去,效果會非常明顯,遇到痛苦的時候,就能顯示出強勁的力量。
修法的目的,不能太自私。如果僅僅只在遇到痛苦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而去修這些法,也會有一些作用,但意義不是很大,因為這是出于自私心,并不是為了真正發(fā)菩提心、慈悲心而修。
出座以后,應(yīng)該回向:祈禱上師三寶,讓我能順利成功地面對這次痛苦,并將痛苦轉(zhuǎn)化為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
很多佛教徒天天念護法,希望自己一切順利,就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非常脆弱,不敢面對任何痛苦。當修法比較成功,內(nèi)心不再脆弱的時候,還可以祈禱上師三寶賜給自己痛苦、壓力和不順,請護法神給自己制造一些違緣,以強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內(nèi)容,是出座以后的修法,也即世俗諦當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為,燒香拜佛或捐錢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實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膚淺、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與空性見等等,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二)勝義諦的方法
只有在證悟空性以后,才能真正以勝義諦的方法對治痛苦。證悟空性的人,能深深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就像一場夢。在夢里夢到父母或親人死亡,悲慟欲絕、生不如死之際,若能突然從夢中醒來,則不需要任何對治與安慰,痛苦一下子就消失無蹤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夢中,或理論上知道,卻沒有親身的感受,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化解;但在尚未證悟空性的時候,也可以適當?shù)赜柧殹⒂^修:通過中觀的推理方式,把給自己制造痛苦的外境,或者感受痛苦的內(nèi)心斷定為空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痛苦和幸福本身,只是內(nèi)心的一種感受,是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并不僅僅是敵人、災(zāi)難等外境造成的。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質(zhì)都沒有痛苦,痛苦存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當中。如果沒有感受,痛苦也沒有立足之地,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一切都如夢如幻,都是心的一種現(xiàn)象而已。
有智慧的人,是往內(nèi)追求幸福,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知道:外界物質(zhì)只是臨時的助緣,幸福和痛苦的種子緣起,在自己的內(nèi)心當中。因為方向正確,所以最終徹底斷除了痛苦,得到了絕對的幸福與自由——解脫。而凡夫卻會往外尋找根源。因為尋找的方向錯了,所以永遠無法了斷痛苦,于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差別,不是僅僅通過邏輯或者理論來推斷、說服自己,而是讓心靜下來,用閉關(guān)入座的方式去觀察自心。心里不要有任何雜念,不追究過去,也不迎接未來。本來過去的心已經(jīng)消失不復(fù)存在;未來的心尚未誕生,如果有一顆心,那只會是當下一瞬間的心。那我去看看它是否存在呢?如果之前的加行修得好,就能在觀察的同時一下子明白,當下的心就是光明、空性。虛幻的痛苦表象背后的本來面目,也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一樣,像藏地高原清澈、純凈的虛空,一切都是空性。阿底峽尊者在中觀論著里面也講過:心的本性,就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虛空,是如此的碧藍通徹、一無所有。在這一瞬間,所謂的痛苦早已化為煙云,蕩然無存且無影無蹤了。
本身證悟是非常容易的,可惜我們沒有修加行,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沒有積累資糧、懺悔罪業(yè),所以靜下來就是昏沉、困倦。
證悟境界不穩(wěn)固的人,在沒有尋找心的本性的時候,又會回到世俗當中,內(nèi)心的煩躁與痛苦又會產(chǎn)生。就這樣在夢幻與現(xiàn)實,勝義諦和世俗諦當中穿越,直到境界穩(wěn)固為止。
如果你迫切希望能盡快進入這種狀態(tài),讓所有痛苦一下子消失,就要好好修加行。妄圖不修加行,而通過其他方式直接進入這種狀態(tài),是永遠不可能的。
所有修法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把痛苦轉(zhuǎn)化為修行的助緣、順緣與力量。如果達到這個標準,就是修好了菩提心和出離心。很慚愧,我也沒達到這個標準,但沒關(guān)系,我們可以一起修行、一起成長。沒有一個凡夫,是一開始就達到標準的,也沒有一個人永遠達不到這個標準,一切都取決于自己的努力。
本來凡夫在一起,相互間肯定會發(fā)生一些摩擦,從而引起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佛菩薩以外,連阿羅漢都做不到永遠只給他眾帶來幸福,而不制造痛苦,凡夫就更不用說了。
痛苦雖然會讓人難受,但如果懂得竅訣和方法,就能使我們的修行有收獲、有進步,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提升,并且充滿歡喜。當歡喜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肉體上的病痛也能被壓制、覆蓋,變得不再明顯,心胸也更為寬廣、坦蕩,面對痛苦不會過分計較,與人相處也更加愉快,所以我們應(yīng)該以包容甚至歡迎的態(tài)度來接受痛苦。就像針灸治療,雖然病患者要承受針刺的苦楚,但大家仍然愿意花錢去買這種痛苦,因為我們知道,痛苦可以換來健康。同樣,我們現(xiàn)在的痛苦,不需要花錢去買,通過直面痛苦、轉(zhuǎn)化痛苦,就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健康、幸福,甚至解脫。
但缺乏智慧與勇氣的人通常會害怕和逃避痛苦,一輩子的努力奮斗,就是為了逃避今生的痛苦,而沒有想到來世的解脫,原因都是不了解痛苦的本質(zhì)與作用,是內(nèi)心脆弱的表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只會讓心胸越來越狹窄——怕自己以后生活出問題、家庭出問題、老的時候出問題。因為愚癡與恐懼,就會不由自主地拼命造業(yè)。通過上述的修行,就能斷除這樣的思維方式,從此勇敢地面對痛苦,與人相處心胸也會更加寬廣,生活處處充滿了愉快的氛圍。
雖然用大圓滿的方法去面對痛苦是最有效的,但前面講的勝義諦方法,也即中觀的邏輯思維推理,特別是中觀的修行體會,有時候與大圓滿也沒有太大區(qū)別。但高深的理論與修法,我們暫時也不見得用得上。對很多人來說,這個修法簡單又具體,所以比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重要。
佛經(jīng)中所說的末法時代,就是指現(xiàn)代社會。在末法時代,人必須要這樣修法才能前進。即使理論再好,正知正見再高,遇到痛苦和壓力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前進,因為我們修行的能力很弱小。若能應(yīng)用這些竅訣,就能借助痛苦、違緣的力量往前走,這樣連痛苦都可以轉(zhuǎn)化為動力了。
大家要重視這個修法,要如理如法地去修。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讓痛苦既不會折磨自己太久,也不會成為修行退失的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