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宋美齡,蔣經(jīng)國
本文摘自《蔣介石父子1949危機檔案》,王豐著,九州出版社,2010.9
蔣介石恐怕連做夢都沒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六個寒暑,會在臺灣這個蕞爾小島度過。從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起,他一步都不曾離開過臺、澎、金、馬的范圍,直到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在臺北士林官邸咽下最后一口氣。
蔣介石風光了半輩子,從北伐初期的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長、國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行憲后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tǒng)。在大陸當權(quán)的二十三年間,縱使神州大地遍處烽火,但是,他幾乎等于是當代中國一呼百諾的皇帝。人們會說,他之所以會從大陸敗退臺灣,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違。蔣介石敗退臺灣,或許正應(yīng)驗了天命,然而,他會選擇臺灣作為敗退與安身之所,確實是一個神來之筆的抉擇。
蔣介石為什么會擇定臺灣島,作為他與共產(chǎn)黨斗法的“復興基地”?人們可以想出這樣那樣各種理由及說法,但我們在蔣介石父子的往來函電中找到了答案。于是,順著蔣介石與蔣經(jīng)國父子的函電、信件一路追蹤下去,許多原本莫衷一是的疑惑,在堆積如山的函牘當中,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原因;許多原本曖昧難明的問題,在這里尋找到了解答。
是的,蔣介石為什么會選擇臺灣作為負隅頑抗的“復興基地”?答案就在蔣經(jīng)國呈給蔣介石的一封家書里邊。蔣經(jīng)國于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發(fā)出的那封信,是這樣寫的:
父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最近二星期以來,兒曾與滬杭等地之負責官員,深談國事,并私訪民間,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難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經(jīng)過日夜之考慮,兒不得不忍痛直呈 大人者,即多數(shù)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確已面臨空前之危機,且有崩潰之可能,除設(shè)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后退之準備。兒決非因消極或悲觀而出此言,即所謂退者,亦即以退為進之意也。有廣東,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勝利。而今后萬一遭受失敗,則非臺灣似不得以立足。望 大人能在無形中從速密籌有關(guān)南遷之計劃與準備。兒對此考慮或有過分之處,但以目前局勢之演變而論,軍事與經(jīng)濟并非無崩潰之可能,實不可不作必要之防備也。為兒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 大人之前也。
蔣經(jīng)國這封沉痛告白,想必觸動了蔣介石內(nèi)心深處。這封信必定是蔣介石展開秘密南遷計劃的一大催化劑。蔣經(jīng)國勸告他的父親“從速密籌有關(guān)南遷之計劃與準備”,蔣介石心知肚明國民政府之大勢已去,深知以國民政府當時的客觀條件,打不過共產(chǎn)黨。國共內(nèi)戰(zhàn)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zhàn)場接連失利,惡性通貨膨脹及金融亂局危如累卵,一如蔣經(jīng)國所言,“軍事與經(jīng)濟并非無崩潰之可能”。
正因這封信觸動了蔣介石的靈魂深處,蔣介石從各個方面預為布置,臺灣,成為兩蔣父子亟思東山再起之地。從蔣經(jīng)國早歲歸國以來和父親之間長年通信及往來函電當中,我們可以觀察蔣氏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父子親情與愛國情懷交織其間,家事與國事盤根錯節(jié),相互糾纏之下,一個故事脈絡(luò),就像是一條時光大河,從浙江、江西、四川、南京、上海、廣東、臺灣,一路蜿蜒而下,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書信、函電,原來也可以編綴成一首生命組曲。
筆者父母均來自祖國大陸,他們生長于中國最艱難的憂患歲月,對領(lǐng)導國人外御國侮、浴血抗戰(zhàn)的蔣介石父子,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影響所及,耳濡目染,筆者亦對兩蔣感懷不已,這種感情,至今不滅。無奈,歷史工作者必須秉筆直書,基于職責,吾人必須面對歷史,尊重事實,如有造次,情非得已。個人學術(shù)修為有限,書中謬誤在所難免,尚請各界方家斧正,為盼。本書引述之蔣氏父子函電檔案,多系源自“國史館”藏存之大溪檔案,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