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沒有意識到,實際上人的所有行為都圍繞著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展開,這種離苦得樂的本能驅動著人們去行動。那么,為何會苦?如何得樂?
有愛就有苦,苦從愛生。鄰家孩子考試不及格,頂多安慰一下,自己的孩子考差了,就氣急敗壞,憂心忡忡,因為有“愛”;當被別人夸贊時,心里很舒服,別人批評自己時,心里就很不高興,這是因為“愛”虛榮。愛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有愛就會痛苦。
求取所愛事物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苦??荚嚦煽兣琶⒐墒行星榈臐q跌、想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買一輛車結束擠公交的辛苦、從試用轉為正式員工、茫茫人海里尋找一個可靠的感情歸宿……有哪一件事不讓自己絞盡腦汁,同時伴隨著心情的起起落落?而努力并非總有結果,苦在“愛”而不得時。在生活的壓力下,內心渴望順境卻遭受沉重打擊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愛”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改變,事物就變得不可愛,為了長久擁有這份快樂就必須花心思“守護”。然而,不管怎樣“守護”,我們所愛的一切都會改變、消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這是鐵的規(guī)律。這就注定有“愛”帶來的“失壞”之苦和“憶念”之苦。身體有“失壞”,青春不再,身體日漸衰老,健康每況愈下。人事在改變,曾經(jīng)輝煌的事業(yè)陷入低谷,四年的大學同窗各奔東西,童年的快樂情景已成昨夢,親人永遠離開我們……這些事物給過我們快樂,怎能不讓人懷念呢?從追憶回到現(xiàn)實,內心更增凄苦。
“愛”產(chǎn)生——追求“愛”——得到“愛”——失去“愛”,然后發(fā)起新一輪的對“愛”的追逐,最終又失去“愛”,生活就是這種公式的不斷重復。人們認為快樂就是擁有喜愛的事物,而事實恰恰相反,有愛就有痛苦。如果誰說他現(xiàn)在苦,那肯定是他“愛”上了某樣東西。
什么人會比較快樂?欲望淡泊的人比較快樂,不必家藏萬卷丹青,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超然的人比較快樂。別人給近現(xiàn)代高僧弘一法師做菜時,菜咸了,弘一法師說:“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了,他說:“很好。淡有淡的味道。”利他心強的人比較快樂,愛與不愛是根據(jù)自己的利益判別出來的??偪紤]自己的感受就經(jīng)常有苦,一心想著別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從別人的快樂中獲得了無害的快樂。
關注:心想事成5201314公眾號,讓我們的心靈一起成長,讓愛傳播的更廣,我知道你心理是充滿了愛的,我知道你會傳播愛和感恩的,因為你本來就是充滿愛和感恩的人,難道不是嗎?第一,用微信掃一掃,第二、點擊關注,第三、點擊歷史消息,當你覺得受益了就把它轉發(fā)給你的朋友,你將功德無量,多給自己積福報,你懂的,在點擊右上角,在分享給你的朋友